当你老了之民间中医
多给“民间高手”松绑,给他们更多的自由空间,这是人民之福,也是医者之福。当然,这绝不能成为国家放任的理由和借口,毕竟,医生职业特殊,关乎病人的性命。
松绑,让我们看到希望
温明春
这期《潍坊保健》的同仁让我谈一谈民间中医转正的事儿。
这个话题,说来话长,如果冷不丁去谈,还真不好开口。还好,可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说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以来,一直备受社会关注。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对业界最直接的触动是民间中医的“转正”问题。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医没有民间、官方之分。我国历史上大多数时期,绝大多数中医是以个体行医、坐堂开业的形式传承。1999年《执业医师法》实施,是中医身份的重要分水岭。从此,学历成为行医的重要门槛。
在民间,有许多中医“高手”是通过师承的方式成长起来的,他们从祖辈那里继承了许多确有疗效的中医疗法。但他们没有接受正规院校的中医药学教育,不能像医学毕业生那样取得医师执业资格,在医院里开展诊疗活动。
没有合法身份,就不能合法行医,这是民间中医的窘境。而《中医药法》将改变民间中医的命运,该法第十五条规定,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由至少两名中医医师推荐,经当地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中医医师资格;按照考核内容进行执业注册后,即可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以个人开业的方式或者在医疗机构内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对此法律条款,可以形象地打了个比方:民间中医最终靠自己的“金刚钻”,打开《中医药法》大门,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空间。
另外,也需要注意。因为民间中医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所以,《中医药法》除了规定民间中医师要通过由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的理论和临床实践考核方能执业行医外,还要实行定期考核制度,以促进民间中医医疗技术不断提升,可每隔3~5年参加一次定期考核,而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执业场所的规范管理和对从业人员的医德教育及考核。这样可以保证民间中医接受正规培训,将医疗规范和安全意识进行提升,最终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医生的天职是悬壶济世,除陈之疾。在行医过程中,确实有不少民间中医,特别是老中医,无论医德还是医术,都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
最后我想说的是,多给“民间高手”松绑,给他们更多的自由空间,这是人民之福,也是医者之福。当然,这绝不能成为国家放任的理由和借口,毕竟,医生职业特殊,关乎病人的性命。
一纸法令,外行人或许仅当作一条普普通通的新闻消息,但是对于身处其中的许多民间老中医,或许是值得弹冠相庆的爆炸新闻。毕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高手,不分民间官方
骆燕峰
现如今,一句话特别流行:高手中民间。
通过电视节目,我们看到了一位又一位让我们眼前一亮的绝技人才。他们不是专业团体当中的成员,只是民间的高手。但是,有如此绝技,却被长期埋没,这是我们所未能彻底了解的。
与此类似。许多民间中医高手,也常常因为体制问题,存在这种或那种条件上不的不便利。
中医的基础是群众,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无论谁,都知道性命的宝贵,他们愿意把自己最宝贵的性命交给一个没有行医资格的民间中医,不是因为草率,更重要的是看好对方的口碑。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一些中医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在关键时刻,常常能急百姓之所急,特别是一些疑难杂症,民间中医,各有各的法儿,各有各的道儿,八仙过海,成就了无数人的健康梦。
民间中医流行,是因为他们的成功案例很多。
老百姓看病,首先看的是疗效,之后才去注意其身份。
一位行医资料齐全,但是从来为人民看不好病的庸医,与一位没有行医资格,却为无数人看好病的民间土大夫,老百姓多会选择后者。
当然,证照齐全,这是一个前提,也是一个保障,通过这一关,会净化市场,为人们看病更有安全保障。这一点,谁也无可否认。
全是,面地人民群众多元的健康需求,传统中医需要更多的宽和更开放的眼界来看待。
中医发展,历经磨难,尤其是前几年,中西医之争甚嚣尘上。取消中医的呼声曾一度特别响亮。
一些中医院为了自身的发展,也纷纷挂着中医旗号,行着西医其道。相信,这也是无奈之举。
现在,随着国家法律的出台,民间中医,终于有了一次在国家层面上真正出人头地的机会。
估计,许多老中医,因为文凭和学历所限,一生救人无数,但是临到去世,也没能留下一个堂堂正正的医生名号。原因何在?制度。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活的人,当成为死的制度的傀儡的时候,那不是制度的失败,是人的不够智慧。
智慧的新时代,迎来了智慧的新政策。于是,与中国相伴数千年的中医文化,一些嵌入群众生活数千年的民间中医,开始面临着国家的承认与“大赦”。
一纸法令,外行人或许仅当作一条普普通通的新闻消息,但是对于身处其中的许多民间老中医,或许是值得弹冠相庆的爆炸新闻。毕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对于民间中医转正,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