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理咨询师,和一个普通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你拿到的证书吗?显然不是,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些人会将工作的习惯带到生活中去,我们称之为“职业病”,而很多时候,这些人其实就是在用自己的职业思维去思考生活,而一个人到底适不适合这个职业,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在于,他到底能不能在学习和实训中,得到这种心理咨询师的思维模式,这一点很重要。
孙新兰博士:这就是我们常规心理学训练的一个思维。为什么我们都会热衷于意象,或者是催眠,或者房树人,或者是沙盘?因为感觉好像对你的要求不高,只需要有这样一个工具,就能达到你的目的。但是,当你自己的生命状态还在这个层面的时候,任何的技术对你来说都不够好用,包括意象对话技术。
实际上人和人的关系就是一个“场”,包括咨询。如果你面对来访者的时候,你自己是隐藏起来的,你拿了一根钓鱼杆,准备去做点儿什么的时候,效能就是最低的。
这样一个12岁的男孩,他对老师是非常抗拒的,你在咨询刚开始的时候,如果用语言建立关系就很辛苦,要用你的心建立关系。当这关系建立的时候,人是有自我实现的本能,有让身心灵成太和的本能。或者用我的老师——廖志祥先生的话说:“有一个让生命自身绽放的本能”。他感觉到你有这个方向的时候,他就愿意向你敞开,愿意和你共舞。
而你是用不自信的、甚至充满恐惧的心,加上一套技术武装起来自己,想来帮助来访者。这怎么可能?这个效能就是非常低的。所以我们很多热心助人的咨询师,会走入一个误区,他总觉得是自己的技术不够,或者是不精,实际上不是这个问题。而且很多学了咨询,学了几门技术以后就会发现,他可能就更不会咨询了。有个学员告诉我说,他原来学了几种流派,又刚刚学完一种新的流派时,再去做咨询时,效果是最差的,因为他忽然发现这几种流派是互相冲突的,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当他慢慢摸索出自己的一套应用理论的时候,不管它的效能怎么样,但是他至少还是统一的,效能还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