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如此,护士不仅要根据医嘱打针发药,还要时刻关注患者的病情发展,包括观察一些仪器的参数,如血氧饱和度是体现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的重要生理参数,护士要及时运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做出判断,指标异常时立即汇报给医生,再由医生决定是否要对诊疗方案做出进一步的调整。
其实,不仅仅是在疫情之下,一直以来护士都是医生的眼睛。工作中观察仔细,除了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还能发现医嘱错误等问题,既保证了患者安全,也保证了医护人员的安全。
与大家分享两个案例,相信大家更能认识到护理工作在保证患者安全中的重要性。
但小龚觉得不放心,以往医嘱常常是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稀释,担心存在医生开医嘱时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因此小龚查阅了药物说明书,发现说明书中的用法用量是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 ml稀释后应用或遵医嘱,也可以直接滴注。
小龚立即向主管医生报告,主管医生确认是选择错误,重新更改了医嘱。
案例小结:这起不良事件属于Ⅳ级隐患事件,由于及时被护士发现,未对患者造成伤害。主要原因是医生开立医嘱时疏忽,导致溶媒液体用量选择错误。从开出医嘱到药物输注到患者体内,需经过多次核对,如:电脑班护士处理医嘱时核对、临床药师审核时核对、静配中心护士配置时核对、输液前责任护士核对。可见,每一关的三查七对必不可少,在核对时更离不开临床护士的责任心。
用药过程中,责任护士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特别是前30分钟的时间,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用积极措施救治患者。
在这里,我们也有必要了解一下药品不良事件与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
药品不良事件(ADE):是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临床事件,但该事件未必与药物有因果关系。
药品不良反应(ADR):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作用、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致畸、致癌、致突变反应等。
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1)导致死亡;(2)危及生命;(3)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4)导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5)导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6)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所列情况。
在了解了上述定义后,我们再来分析这个案例:
假设患者输注参麦注射液后出现了过敏性休克,如果医嘱没有错误,那就属于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在上报不良事件时,报的是药品不良事件下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如果医嘱开立错误,在上报不良事件时,要上报药品不良事件下的“药物医嘱开立错误”。
责任护士小龚接班后立即为患者测量了臂围,发现左上肢置管一侧的臂围较右臂围粗2.5 cm。小龚一边安慰患者,一边提醒医生开出血管B超,以排除静脉血栓形成。
B超结果提示:左侧贵要静脉血栓形成。主管医生马上请血管外科会诊,根据会诊建议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等措施。
但问题并没有到此结束,细心的小龚护士发现,患者这次置入PICC的血管是左侧肱静脉,但B超报告却是左侧贵要静脉。
难道是B超报告写错了吗?为此,小龚又去查阅了患者前一次的置管记录,发现这已是患者第3次置入PICC导管,而上一次置管的静脉是贵要静脉,这样就能解释清楚发生血栓的原因了。
案例小结:由于静脉血栓发现及时,治疗3天后,患者的左上肢肿胀程度较前已明显改善,左上肢臂围21.5 cm。这例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得益于我院对临床医护人员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评估与防治培训的重视,通过培训,护理人员对导管相关性血栓的评估越来越重视。当然,也离不开护士的责任心以及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文献报道,以患者的临床表现作为主要的分类标准,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CRT)分为以下 4 类:深静脉血栓(DVT)、血栓性浅静脉炎、无症状血栓、血栓性导管失功。
主要表现:患者自觉置管侧上肢或肩颈部肿胀、疼痛,检查患肢呈凹陷性水肿、皮温高,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基础臂围增加2 cm以上,也可以没有临床症状。
处理方法:当患者出现疑似 DVT 的症状和体征时,应行超声检查以确诊。诊断导管相关性 DVT 后,进行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了解患者已在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药物情况,测量臂围,检查导管的通畅性,评估导管是否有异位或移位,明确是否合并感染,评估患者后续静脉治疗对导管的依赖性,并请相应科室会诊。
目前指南均不推荐在发生血栓后常规拔除导管,若导管通畅性良好且尖端位置无异常,患者治疗仍然需要该导管通路,可在抗凝治疗下继续保留导管,并正常用于临床治疗。对于上肢 PICC 继发的 DVT,通常不需要绝对制动。
拔管指征:治疗已不需要该导管;导管功能已丧失;导管位置异常;合并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
2. 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热爱本职工作,树立敬业精神。提高护士的观察能力, 最根本的是提高护士对工作的热情,使护士对本职工作有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动力促使他们积极工作,不怕艰苦,关心患者。只有这样,在工作中才不致于机械、被动地执行医嘱,才能耐心细致地进行观察,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果没有责任心,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就难以发现病情变化,更谈不上准确、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的处理,其结果将是可怕的。
3. 要有持久稳定的注意力:培养观察能力,必须要有持久、稳定的注意力。护士只要走进病房,就应该放下一切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把注意力集中到工作上来。在工作中遇事要留心,先观察事物的整体,再观察事物的局部,先注意特殊,再注意一般。采用对比观察,注意患者与前一天有何不同,是好转还是恶化,从中找出差异,总结原因。
4. 要有积极的思维:观察力的提高,有赖于积极的思维。观察不单是事物表象对感官的刺激,最重要的还在于对表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过程, 即进一步的积极的思考过程。患者的病情及心理复杂多变,要求护士在观察的时候积极开动脑筋,凡事都问个为什么,并抓住问题的主要特征,加以比较、分析、综合,作出判断,为正确治疗及护理措施的制订提供依据。如果只观察表面现象而不加以分析,就往往贻误时机,造成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