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的定义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及其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理解这一定义,必须先明确以下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犯罪和犯罪人
“犯罪”是刑法学的概念,一般定义为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人”就是指实施了这种犯罪行为的人。
(二)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这些心理因素包括认识、情感意志、气质、性格、能力、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及心理状态等。
犯罪行为,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包括刑法中规定的故意犯罪行为和过失犯罪行为两大类。
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主要区别有三:
一是,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特征,犯罪行为则具有外显性特征;
二是,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犯罪行为则具有依存性;
三是,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
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犯罪心理的影响和支配下发生的,没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行为;二是,要了解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罪行为;
三是,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由犯罪心理状况而定。如刑法中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区分即是如此。
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错综复杂。一般情况下,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是相一致的,但也存在着两者不一致的情况,如犯罪动机和犯罪行为的结果不一致;又如犯罪人本无犯罪动机,只是在别人胁迫下不得已实施了犯罪行为。
(三)犯罪心理及其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
犯罪心理及其结构总是在一定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它在形成后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一定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发展变化。犯罪心理及其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犯罪心理学就是研究这种规律性的学科。
(四)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
犯罪对策,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矫治罪犯的各种策略、方法和手段的总称。犯罪心理学要为制定和运用犯罪对策的人员提供心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增强犯罪对策的有效性。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一)研究哪些人
一是,犯罪人。
犯罪人是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指实施了犯罪行为并已由公安部门立案侦查、拘留、逮捕,或是经法院定罪判刑的人。
二是,一般违法人。
指虽然违反了刑事法律,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人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经治安部门发现和处理的人。
三是,虞犯
指根据其品性和环境,可以预测其有较大可能触犯刑事法律的人,即有犯罪之虞者。
四是,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
五是,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
包括担负揭露与惩治犯罪任务的警察和司法人员以及被害人和证人等。
六是,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
(二)研究哪些课题
一是,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
二是,犯罪的心理机制;
三是,犯罪心理结构;
四是,犯罪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
五是,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
六是,犯罪心理的预测、预防和矫正。
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二)是犯罪学科与心理学科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三)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