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电影推荐

2021年12月6日 发表评论

心理学学生,比如我,之所以有如此异于常人的看问题角度,是因为在真正懂得生活之前,学会了太多道理——总是想要用既成的理论来分析问题,找出表象后面的根本原因,可能和看过太多“异常”的状况也有关系,单单拿看电影来说,心理学学生的电影世界也是非同一般的呢!

从入学开始,每一门课的老师都会极力推荐电影史上经典的心理学电影,有悬疑的、惊悚的、反映社会现状的、剖析人物成长的,基本上每部都围绕着某一种心理症状展开。影史上最经典的有关心理学的作品莫过于出自希区柯克之手的精神分析系列,如《爱德华大夫》、《精神病患者》、《迷魂计》。希区柯克不仅是一位电影大师,还是一位心理学大师,他深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影响,他的电影作品以惊悚、悬疑、恐怖为标签,却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我的第一部心理学电影是《爱德华大夫》,可惜初次观影体验并不理想。除了觉得英格丽·褒曼美到极致,格里高利·派克举手投足的气质一点都不逊于《罗马假日》中的绅士之外,有关梦境解析、符号象征的元素看得是云里雾里。按照老师的教导:“这部电影每个学期都应该看一次”,于是当我第二次、第三次,反反复复看了N多次时,终于将整部电影涵盖的心理学意义解读了出来。

心理学电影推荐

《爱德华大夫》剧照

  作为心理学影片的开山之作,《爱德华大夫》是一部严肃地讨论心理分析的影片。故事框架就是依照精神分析理论构思出来的,涉及精神分析中经典的元素,比如恋母情结,比如压抑和释放,比如梦境还原等。希区柯克对精神分析学的理解到了《精神病患者》时愈发精辟,电影画面的表现也具有强烈的震撼力。《精神病患者》中的精神病患者诺曼·贝茨是一个人格分裂者,由于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在心理上产生了对母亲的依赖。母亲去世后,诺曼·贝茨一人扮演两个角色,在儿子和母亲两个身份之间换来换去。这部电影最经典的场景就是“浴室杀人”,没有直接的暴力、血腥场面,却营造出骇人的氛围,此后“浴室”成为惊悚片的惯用场景。

之后,随着不同心理学流派、不同心理病症的出现,电影中的心理世界也逐渐丰富起来,描述精神分裂、多重人格、性变态、强迫、妄想、神经官能症几乎成为心理学电影的必选。相比希区柯克的作品,后来者更多是以心理学元素为噱头,而不会煞费苦心地将心理学理论用画面展示出来。

在心理学影片中,总是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疑似“精神病”:惊悚片里常见的变态杀手、喜剧片里性向不明的娘娘腔、恐怖片里的幽灵附身、爱情文艺片里的梦幻行径状。看得多了之后,也可以从专业的角度给电影评级:大多数心理学影片,尤其是以心理学为噱头的影片混淆了精神病的概念,几乎将异于常人的人全都看作精神病。相反,在心理学方面做足功课的电影则对每一个细节都做了细致的研究。

涉及精神分裂的影片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灵异第六感》。主人公是一个小孩子,患上了学龄前精神分裂,俗称“阴阳眼”,他能看到死去的人,为此每天生活在恐惧当中。故事的情节便在儿童心理治疗师帮助小孩子治疗病症中展开。这是一部以结局见长的影片,直到最后一分钟,才看到了全部的真相。那么,电影的结局如何呢——爱电影的人最恨剧透,就像柯南迷无法接受一开始就被告知凶手一样。如果感兴趣的话,到电影中寻找答案吧!

给我最大影响的心理学影片是张国荣的《异度空间》,不过这部电影只能算是B级心理片。香港电影惯用鬼魅、恐怖招揽观众,即使探讨心理失常的影片也不能幸免。每个人都有一段不愿意面对的过去,有的人用醉心于工作来压抑自己的记忆,有的人则将在过去受到的创伤投射在其他人身上,让无辜的人成为自己过去的受害者,当然最终受伤害的还是自己。《异度空间》讲的就是两个无法面对过去的人解开心结的故事。

心理学起源于欧美,欧美的电影导演对电影中的心理元素也能够运用自如。相比之下,亚洲的心理学影片很少用严肃的态度探讨心理学问题,更多的是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陈凯歌的经典之作《霸王别姬》涉及同性恋和性别角色错乱,不过由于影片审查的关系和导演本人对讨论同性恋问题的回避,程蝶衣这一角色更多被看作“不疯魔、不成活”的戏痴,属于偏执人格:入戏太深,以至于将人生当成了戏台。

《X圣治》是日本导演黑泽清的巨作,影响很大,但是知道的人并不多。《X圣治》也是讲杀人心态的影片,但不是变态杀人。一个心理学学生利用催眠的方法诱导人犯罪。在催眠状态下,每个人的杀人念头都会被激发出来,嫖客可以杀人,教师可以杀人,警察和医生也变成了凶手。奇怪的是,每一具尸体上都被划上了大大的叉,凶手像是在完成某种仪式。

催眠师的惯用手段就是从来不正面回答问题,反问,反问,喋喋不休地反问,往往最后都被他反客为主,他的思想会占据对方的灵魂,然后借助被催眠者的手消灭其他生灵。即使在被关押进牢房时,依然不放过对警察催眠的机会。

气氛压抑、故事荒诞,涉及难以解释的灵异现象或者复杂的心理问题,和黑泽清之前的作品一样,导演依然在探讨死亡的问题,或者说他根本就是在研究人到底有多少种死法。

《X圣治》区别于之前作品之处在于将心理学和催眠引入电影中,监狱中的灯光、道具和极简的对白已经成为值得研究的经典场景。不知是因为日本人过于压抑的民族性格,还是因为日本人臻于完美的追求,许多看完《X圣治》的人,包括本人在内,都有一阵子精神恍惚的,甚至担心“真的会疯掉”。

如今的心理学电影要么充满压抑、阴暗的场景,主人公神经兮兮地难以从某种心理状态中解脱,比如《禁闭岛》中的莱昂纳多;要么将后期技术和电影结构、情节结合在一起,成为一部炫技片,比如《盗梦空间》——与其说它在讲梦境,不如说它制造了一个完美的梦境结构。尽管如此,如果你真的想从电影中学习心理学,还是有许多影片可供选择的。

在关于性变态的影片中,大卫·林奇的《蓝丝绒》堪称经典。此外,关于人格分裂的《七宗罪》和关于梦境的《穆赫兰道》也出自大卫·林奇之手。尼古拉斯·凯奇的《火柴人》是一部难得的关于强迫症的影片,虽然主人公的强迫症主要是强迫动作,只对人物塑造起辅助作用。如果说有哪部电影集合了潜意识、人格分析、异装癖、性身份识别障碍等变态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的概念,不得不提到《沉默的羔羊》以及它的续篇《汉尼拔》。

还有一些打着心理学旗号叫卖的电影,如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黑天鹅》,可谓一出关于芭蕾舞的心理惊悚剧,在现实和虚幻之间,女主角妮娜代表的纯洁、善良的白天鹅逐渐向代表欲望、挣扎、不怯懦、不掩饰的黑天鹅转变,最终黑天鹅和白天鹅融为一体,实现了完美。与其说这是一部探讨心理学的影片,不如说它的本质是人性。

如果这些心理学影片你都没看过,那我要提前知会一下:经过一两百个小时的电影熏陶,你的观影口味可能会发生彻底地改变哦!以前会对着《恋空》中死去的三浦春马哭得稀里哗啦,会为《恋恋笔记本》中两个主人公百转千回的爱情感叹唏嘘,在汉尼拔、杀手比尔等人的调教下,小清新马上变成重口味!而且,这种观影的怪异口味一旦培养起来,你会发现,王子拯救灰姑娘的爱情故事片,被美国队长、蜘蛛侠、雷神等英雄轮番轰炸的好莱坞商业片,或者是热血、善良、充满正义感的晨间剧对你已经没有吸引力了,从此以后,你很可能会在或惊心动魄、或紧张压抑、或意想不到、或忧心如焚的心理学影片中沉沦下去哦。

网上咨询/报名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来完成此表单。
填写户口本名字
能联系上你的电话
方便老师联系
你想了解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