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B. 华生
John B. Watson
生于1878年,出生地:南卡罗来纳州,特拉弗勒斯·雷斯特。
卒于1958年,逝世地:纽约州,纽约市。
毕业于福尔曼大学和芝加哥大学。
核心思想
约翰·B. 华生认为“结构主义”或“机能主义”都太过执着于对人类意识的本质进行探讨。他对人类的“内省”并无兴趣;他真正希望研究的,是外在的、可测量的行为。在他之前,心理学的主要着眼点在于“理解人类的心智”,但是,在他1913年发表文章和同名演讲《行为主义者眼中之心理学》之后,他不仅创造了“行为主义”这一词,更是让心理学的发展路径永远地发生了改变。
华生认为,行为是可预测、可控制的,而且常常是条件作用的结果。他并不相信世界上存在所谓的“本能”,而且认为没有什么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此种观点被称作“激进行为主义”,诚如其名称所示,该学派认为,行为是外部环境驱力的直接产物,且此一过程清清楚楚,几乎类似于数学公式般精准无误。华生强烈赞同巴甫洛夫所提出的条件反射,并且将其进一步拓展到学习和情绪领域,他相信“时间接近性”是最重要的。换言之,华生认为,只要一个条件刺激和一个非条件刺激按照正确的顺序呈现,且间隔足够短,那么“学习”就可实现。华生还确信,就条件反射和学习而言,人类与动物之间并不存在着有意义的差异。虽然华生最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老鼠的学习过程,但是后来他为了直接观察人类的条件反射,会把人类请到实验室中,这种做法与巴甫洛夫截然不同。
华生还相信,作为一门科学,心理学应该开展实证性的、可量化的研究。在那个时代,他的“行为主义宣言”,基本上重新定义了“心理学”这一术语所蕴含的意义,此前的学者过多关注于心智的本质,而行为主义则引领着学界将注意力集中在“行为”之上,影响持续了数十年之久。
华生并不是对“情绪”不感兴趣。恰恰相反,通过对婴儿的研究,他发现,人类有三种情绪是与生俱来的,包括:恐惧、愤怒以及爱。但是他相信,这些情绪最初只能够被极少数刺激所触发(譬如,吵闹的噪声会触发恐惧,轻拍会触发爱意)。华生提出的假设认为,条件反射会将这些反应拓展到其他情境之中。也就是说,一个婴儿并非天生就深爱着自己的母亲,而是因为母亲给他的爱抚最多。成年之后的恋爱关系,也仅仅是条件反射的结果而已,是将爱的感觉和其他人、事、物建立起联系的结果。正因如此,在华生看来,情绪反应与人格或者基因都不存在半点关系。
对于人类的记忆过程和言语使用,华生亦持有相同的观点。他认为,两者都是条件反应,与其他类型的行为并无本质上的差异。华生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够记住某些事情,是因为它们与其他事物之间产生了联系,是因为这些联系已经固化到了我们的心智当中。我们能够学会说话,是因为我们受到了“外部触发器”的推动。
华生在推动心理学在普罗大众间的流行、让社会认识到心理学存在其实际应用价值方面,也多有贡献,具体说来,就是让人们了解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赚钱。他曾与教学助理发生不伦之恋,因为这一丑闻而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解雇(之后华生离开了原配,与新欢结婚),此后,他一跃成为广告行业的高管。他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企业去说服民众购买自己的产品,在这一完全“非学术”的领域,他的理论可谓获利颇丰。转战商业之后,华生所使用的,仍然是恐惧、愤怒和爱的“三件套”。他相信,这三种情绪反应,加之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或“习惯”,能够促使消费者去购买一件产品。在对一款婴儿爽身粉进行广告营销时,他就使用了恐惧作为促动因素,促使消费者为了防止婴儿生病而关注到反复使用爽身粉的需求。华生还是邀请明星代言产品的早期实践者之一(将明星与产品结合起来,使得人们对于产品能够产生对于明星的感觉),他还较早地使用人口统计学信息,以面向市场中不同的消费者群体(考虑到他对于“测量”和“可测量的行为”的关注,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不幸的是,华生对于人类行为的这种严格的、非黑即白的信念,还扩展到了亲子领域,他认为儿童不应该接受太多的关爱,如果给孩子展示过多的爱,很容易将他们宠坏,如果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日后将难以应对现实生活。华生相信,家长应该将孩子看作年龄较小的成年人加以对待,与其拥抱或者亲吻,不如与他们握手。对于那些父母与孩子之间充满感情的交往,他深恶痛绝。他认为对于这些行为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地加以克制。值得指出的是,华生的两个儿子对父亲的做法其实多有不满,而且,令人悲伤的是,其中一个儿子多年之后竟自杀身亡。
重要影响
华生所开拓的行为主义沃土,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例如,B. F. 斯金纳深入拓展了该领域的研究范围及其应用范围。华生还让学界认识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值得科学家去加以研究,而且,他横跨科研学术与广告营销两大领域,为市场调研技术的发展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心理治疗领域中,为了消除恐惧症和害怕,所使用的方法仍属于行为主义的范畴,其中的佼佼者包括“系统脱敏疗法”等,时至今日依然影响深远。
于我而言
世上是否有一种特殊的气味,能够让你回想起人生中的某段时光,或者甚至会诱发出你在那段时间中所感受到的情绪?那可能是某款香水的芬芳,也可能是某种食物的甘甜,又或者可能是燃烧的木柴发出的刺鼻的味道,能够令你回想起祖父祖母用过的大肚火炉,想起你对他们的浓浓爱意。你对这些刺激的反应,既非与生俱来,亦非自然而然出现。相反,随着时间累积,你反复感受到了这些刺激,并将它们与特定的情绪状态——爱、舒适或者激动——联系起来,久而久之,即便时间已过去数年之久,单靠这些刺激仍然能够诱发出你当时的情绪状态。同样的道理,音乐也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冲击。或许我们的身体结构本身就会对音乐有所反应,但是,那些最能够打动我们心弦的旋律,之所以如此令人痴醉,很可能是由于我们在长时间聆听它们的同时,发生了一系列情绪条件反射。
当然,华生相信,除了令人愉悦的情绪之外,负面情绪,尤其是恐惧,同样在日常生活中的条件反射过程里发挥着重要作用。你是否曾经对某件事物感到毛骨悚然却不知道原因何在呢?举个例子,在废弃的停车场里,一辆毁坏的、没有窗子的小货车,会让人感到害怕。但是这种害怕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因为作为一种刺激,它通常跟恐怖电影的场景和家长的警告联系在一起,经年累月,轻而易举地就能够诱发出你体内的条件反应。
自从约翰·B.华生进入广告业以来,广告业从业者变得更加老练成熟。电视广告似乎在说,如果你使用了某款产品,你就会更加性感迷人,更加受人欢迎,或者更加富有。当然了,广告商是不会明确地做出承诺的,他们真正的目的在于,随着产品反复与上述情感建立起联系,消费者同样会将产品与上述期望结合起来,然后,将金钱花费在满足自己内心最深处的不安全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