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特·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生于1924年,出生地:加拿大,阿尔伯塔省,蒙代尔镇
毕业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与爱荷华大学。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年-2021年7月28日),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阿尔伯特·班杜拉,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现任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约丹讲座教授。
阿尔伯特·班杜拉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所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在与传统行为主义的继承与批判的历史关系中逐步形成的,并在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几乎平分心理学天下的当代独树一帜,影响波及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治疗以及教育、管理、大众传播等社会生活领域。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人称他为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者,社会学习理论的集大成者或社会学习理论的巨匠。
2021年7月28日,阿尔伯特·班杜拉去世,享年95岁。
阿尔伯特·班杜拉的核心思想
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理论横跨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等学科,甚至还延伸到了心理治疗领域。他最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该理论指出,绝大多数人类行为——包括攻击行为——都是通过示范与模仿而习得的。班杜拉后来称其为“社会认知理论”。该理论属于交互决定论的一种,认为环境是行为出现的原因,而行为也会同时影响环境,个体的个性乃是环境、行为以及认知过程三者发生交互作用的产物。
行为主义者强调指出,如果某一行为要出现或者得到重复,必须要存在强化条件。但是班杜拉却观察到,即便我们没有被直接予以奖赏,亦通常会出现某些行为。具体而言,我们可能会模仿其他人曾经采取的行为。班杜拉认为,这种“社会模仿”包括四个成分:注意、保留、再生以及动机。
“注意”的定义清晰明了:为了能够观察到某一事物,我们必须要对其予以注意。当然,我们对于某一事物所给予的注意强度,可能完全取决于我们自身的变量(我们是否疲惫?是否全神贯注?是否心情沮丧?),亦可能会被我们所观察的行为所影响,包括行为主体是什么人:这个人是否出类拔萃?他是否具有吸引力?她是否非常有能力?在我们眼中对方与我们相似吗?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强烈地影响我们的注意力程度高低。
下一步是“保留”:即我们记录并且回忆注意内容的过程。我们或许会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记录记忆方法,用于分类并且总结观察到的行为,以便日后加以使用。
“再生”主要指的是个体实际的模仿行为,主要取决于个体的能力高低。模仿他人转动门把手可能只需一念之间;但是模仿别人翻烙松饼则需长达数周的练习。还有一些行为——比如在尊巴舞课堂上优雅自如地舞步翻飞,有读者能做到吗?或许这对于你来说永远都是天方夜谭、遥不可及。
班杜拉认为,模仿行为的最后一个成分,就是“动机”。行为主义者当然认为动机会导致行为出现。班杜拉则认为,我们只要通过观察就可以学习行为,但是动机对于模仿则是必不可少的。动机的形式包括积极强化以及惩罚。社会学习理论之所以与行为主义不同,在于班杜拉认为:不仅发生在过去的强化或者惩罚可以作为激励因素,未来的强化或者惩罚,甚至“替代性强化”——仅仅是看到其他人得到强化或者惩罚,也可以作为激励因素。
和行为主义者一样,班杜拉也认为积极强化一般要比惩罚更有效力。
班杜拉最具开创性的实验主要与“攻击行为的动机”相关。他发现,仅仅是观察其他人采取攻击行为,也会促使我们自己采取攻击行为。那么,如果模仿攻击的冲动无处不在,我们是如何学会调节自身行为的呢?班杜拉提出的假设认为,自我调控的过程主要包括自我观察、判断以及自我反应。我们会审视自身的行为,然后将其与其他人的行为进行对比,最后再决定我们应该如何奖励或者惩罚自己。与之相关联的是班杜拉所提出的“自我效能”这一概念,即我们因为相信自己能够应对某一特定情境并且按照自己的意愿采取行为,所产生的效果。该概念与自尊和自我价值有所不同,后两者主要关注的是我们对于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整体态度。
最后,班杜拉还致力于将社会模仿以恰当的方式应用于心理治疗当中。自我控制疗法的主要思路是,为了使来访者克服不良习惯,需要绘制行为图表,使来访者能够细致地检验自身行为的细节,与自己定下契约,同时改变自己的环境,从而帮助自己修正不合理的行为模式。在模仿疗法中,那些对于特定事物怀有恐惧的病人需要观看录像,而录像内容则是一个人虽然刚开始非常害怕蛇,但是他勇敢地逐渐接近蛇,最后甚至能够把蛇缠绕到自己的脖子上。
阿尔伯特·班杜拉的重要影响
班杜拉的理论——是认知革命的一部分,该理论强调,对于外部事件的解释,也能够构成个体采取某些行为的驱动力——在将行为心理学从心理学领域的王者地位上罢黜下来的过程中“助”了一臂之力。他观察行为的方法对社会心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也影响到了人格心理学。正因如此,很多学者认为,他是在世的最伟大的心理学家。
很自然,关于攻击的本质以及其如何得到模仿这些问题,学界始终充满争议——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不仅会在屏幕上观看到暴力,而且还能通过电子游戏参与到模拟暴力之中。诸多研究(在班杜拉的研究之后,相关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都显示,在观看暴力场景之后,我们的行为会更加具有暴力性——也就是说,在被暴露于暴力之后,我们也更加倾向于采取暴力行为。有个别人提出,“电子游戏可从来没有伤害‘我’啊!”,没有任何一项研究表明现实生活环境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因为暴露于暴力之中而受到同样的影响。与绝大多数科学研究相同,关于攻击性的心理学研究的着眼点,是可能性。它们并不会针对某一具体个体,或者个体的生活,或者个体的气质,又或者个体的经历进行确切的判断。它们只不过是在搜寻数据的整体趋势而已。并不是每一个抽烟的人都会得癌症,也不是每一个不系安全带开车的人都会在车祸中遇难。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对于这些风险因素的认知。不妨思考一下我们通过观察而养成的习惯——我们使用某些短语,因为朋友就这么说;我们穿着某些衣服,因为模特穿它们的时候特别漂亮;我们参与某项运动,因为我们的父亲在高中时也是这个项目的高手。还有消极方面的——我们在学校校车上学会的脏话;我们受祖父辈影响而持有的种族主义态度;我们盲目模仿姐姐去嘲笑体重较高的人。我们也本能地相信,很多行为都是通过我们的爱人、我们所受到的社会影响和我们的文化而习得的。毫无理由假设攻击性行为会不受这一规则的约束。
模仿疗法背后的概念同样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我能做得到,那么你也能做得到!”你的朋友可能在准备五公里跑步训练时曾经对你这么说。而当你亲眼看着她虽然一开始步速缓慢,却将跑步融入自己的时间安排表当中,并且逐渐提高跑步的距离,你可能也会推测认为:自己同样能够跑完这个距离。当你和哥哥两个人一起去游乐园时,突然看到一个十分可怕的过山车,你对他说:“你先去。”然后,你就在地面上看到他在第二个高峰时向你竖起大拇指。在这两个情境中,观察他人——尤其是那些你认为与自己很相似的人——能够为你挑战新事物或者挑战自身恐惧,奠定坚实基础。当然,如果你的朋友是一名三项全能运动员和健身模特,她对你的鼓励可能就不会那么有效果了。不过,按照班杜拉的研究结果,如果你认为某人和你很相似,你就会对他的行为更加注意,也会更多地进行模仿。某个人大概拥有和你相同的恐惧,但是却克服了它,此一事实使得这个人成了一名极具说服力的“啦啦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