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者加勒特·哈丁教授于1968年在美国著名期刊《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公地的悲剧》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写道:作为理性人,每个牧羊者都希望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在公共草地上,每增加一只羊会有两种结果:一是获得增加一只羊的收入;二是加重草地的负担,并有可能使草地过度放牧。经过思考,牧羊者决定不顾草地的承受力而增加羊群数量,于是他便因为羊只的增加而收益增多。看到有利可图,许多牧羊者也纷纷加入这一行列。由于羊群的进入不受限制,所以牧场被过度使用,草地状况迅速恶化,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个人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力阻止其他人使用;而每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枯竭。这是一种现象,一种比喻,可以推而广之,应用于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以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例子。悲剧之所以出现、酿成,原因在于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会因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恶化无能为力,而且都存有分一杯羹、捞一把的心态,这加剧了事态的恶化。
对公共利益无视的自私自利,最终是损人不利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极而言之,如果赖以生存的资源枯竭,那如何活下去呢?有这么一个说法:公地悲剧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福斯特·劳埃德在1833 年提出。它讲述了中世纪英国的一个村庄,那里的绿地是公共财产,所有村民都可以在上面放牧牲畜,进入这块公地的自由是该村庄珍视的一种价值。只要每个人对公地的使用对其他所有人来说没有减少土地的效用,这种分享就会运作良好。假设村民们受到利益动机的驱使,并且没有法律限制,那么,放牧者就有最大的动机尽可能地增加他们的牲畜,短期内每增加一头牲口将会多产生一份个人收益,而其成本由每个人来负担。但有样学样,长此以往,过度放牧必然导致绿地被毁掉。哈丁在此基础上指出公地悲剧的教训就是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毁灭是注定的,所有的人都向毁灭奔去。
有学者就这样认为:当个人按自己的方式处置公共资源时,真正的公地悲剧才会发生。公地悲剧的实质或更准确的提法是:无节制、开放式资源利用的灾难。防止这种公地悲剧的产生,除了要有明确、正确的取向、共识外,还必须制定规则、制度,严格而有效地监管,包括明确产权,而政府或相关部门出面形成的强制更为重要。个人在防止公地悲剧之中也并非无能为力,要充分发挥公民意识中的社会责任感,主动担当,落实对国家资源合理配置的支持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