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边界?怎样的心理边界是最好的?

2024年12月28日 发表评论

每个人都有两种生存空间——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空间与外部的界限也称边界或疆界。其中心理边界又叫个人边界,最早由心理学家埃内斯特·哈曼特提出。近些年来屡屡被提及,覆盖和影响日深日甚。哈曼特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自我就像一座城堡;城堡内是完全属于自己的而城堡外的护城河就是心理边界,这条护城河有多宽,就意味着你的心里能容纳下的他人的观点和看法有多少。所以他又说“心理边界是个体与外界连接方式的重要指标”。而据“维基百科”定义:个人边界(即心理边界)为个人所创造的边界,通过这个边界,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和被允许的行为,以及当别人越界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回应。所以心理界限也被认为是与外界区分的独立的一个人在心理范围之内保持社交心理的舒适度;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人际交往距离。

人与人是不同的,你是你,他是他,要看到不同,承认并尊重这种不同,保持一定的距离,开展正常的交往。既不要把自己的事尽数依附他人或托赖他人,把他人拉入自己的界限之内;也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硬性跨入他人的界限里。在人际交往中双方之间过分干涉,否定他人、讨好他人或敏感太过,疑心太大都是不可取的。正常的交往就是人际健康的边界交往,应该是在满足自己或他人需求时,也能有效地维持两人之间的关系,安全稳定(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

所以心理界限除了区分自己和别人之外,它就像一个圈,最关键的还是分清、划出个人所持有并可控的世界和外部他人持有非可控的世界。要知道我们并非圣人或神灵,我控制不了你说什么,想什么,干什么,但我可以离开你一些,或在自己的不足处有所约束、改观,反之亦然,任何希望或企图控制那些不可控或明明白白就根本控制不了的事情都是徒劳的。

美国罗格斯大学社会学教授伊维塔·泽鲁巴维尔这样说:心理边界使我们能够确立一个心理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内我们可以探索内部和外部世界的意义,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主权。我们心灵世界的边界和现实世界的地界一样真实,只是平时不太容易看出来。但当长期的越界行为不断积累,一些问题和矛盾就会集中爆发。美国心理学者乔治·戴德指出:90%的人际关系问题,都是心理边界不清导致。而在人际交往之中,在心理界限可控与非可控范围发生的种种弊端或麻烦,大都可以归咎于心理边界模糊及无视心理边界。无论何种交情,任何人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界限或交往准则,太浅太深太近太远都不行,一时一事一言一行,粘粘乎乎,形影不离,不顾礼义,无所节制,往往或即时或日后都会引起变化或想法。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用在人际关系上也是适宜的,这里的人无千日好可以指身体健康与否,也可以指人的交情程度或友谊的变化,所以有“朋友有七年之痒”之说,亲人间有“一碗汤距离”(英国人发明)之别。

春秋时期的弥子瑕、卫灵公的故事很说明问题。弥子瑕有宠于卫灵公,卫灵公对其爱而任之。其母病窃驾君之车往探,卫灵公认为其孝,为母之故甘犯刖罪。游园时食桃而甘,其以余鲜奉灵公,公曰:爱我亡其口味以啖寡人。待得弥子瑕色衰爱弛、得罪于公,公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余桃者。呜呼!

知深浅,懂进退;有边界,不越界。维持自己的边界,尊重他人的世界。这样才能处理好我们人与人之间,即与同事、朋友、亲人间,人与社会、人与组织等等或放大或缩小了的人际关系。

网上咨询/报名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来完成此表单。
填写户口本名字
能联系上你的电话
方便老师联系
你想了解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