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两个小故事。一位禅师让其门徒带了一块美丽的大石头去菜市场,一圈走下来,有人出价,只是几个硬币。继而去了黄金市场,同样这块石头,有人愿意以1000元的价钱买下来,门徒一下子高兴起来,只是在出门时禅师有吩咐:不能卖。又去了珠宝市场,价格骤升,要买的人竞价:10万、20万、30万一路叫了上去……
最后门徒也耐不住,以 50万脱了手。一家珠宝店在旅游高峰期,迎来了不少客人,店里的绿宝石无论质量、价格都是公道的,可就是卖不出去;想了、用了许多销售方法,见效不大。一天老板要外出采购新的商品,临行给销售负责人写了一张纸条:本柜所有商品,价格乘以二分之一。准备亏钱也要把绿宝石卖出去。下属误读了老板的意思,把价格提高了一倍,然而绿宝石竟一下子热销,被大卖一空。
有这么一个说法:黄金、珠宝、书画、古董及任何珍贵的艺术品,要引起美感,就必需(须)能同时适合美感和高价两个特征。艺术品的高价特征已逐渐被认为是高价艺术品的美感特征。某种艺术品既然具有光荣的高价特征,就会让人觉得可爱而带来快感,且同它在形式和色彩方面的美丽所提供的快感合二为一,不再能加以区别。
至于高档商场,天价商品:手表、眼镜、服饰、皮鞋等等,价格虽高仍有人光顾;事实上存在的这种“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畅销”、高价格的商品往往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的现象,折射出相当一批消费者的心理:高价格等于好质量,好质量等于高价格;贵就是好,好的标志就是贵。越贵越好卖,造成了买贵买好的消费倾向。其实,此时此刻的消费者购买此类商品的目的不一定仅仅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这种“商品价格定得越高,消费者反而越愿意购买”的现象,最早为美国经济学家托斯丹·邦德·凡勃伦(1857年-1929年)所发现、提出,所以被命名为:“凡勃伦效应”。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收入包括家庭的财产性收入在不断增加,逐步从追求商品的数量和质量过渡到追求品位、格调。品牌效应、限量供应、量身定制,受凡勃伦效应的影响,以及在广告、媒体、商誉、市场占有率等等的共同作用下,市场和消费更加兴旺、繁荣。凡勃伦效应还告诉我们高端消费者(人群)影响并带动普通人的消费行为,也可以理解为领袖性的意见、导向。一旦商品价格下降,有的消费者会认为是商品品质的滑落,或视为其独占性的丧失,而停止再行购买该商品。
所以这一效应对于商品、市场、销售等等还都是有益的。
时至今日,凡勃伦效应已经不完全是一种经济效应,而深入到了各个领域,放宽延伸成为一种社会心理效应,尤其是炫耀性消费。凡勃伦在他的《有闲阶级论》一书中对此进行了揭示、讽刺和批判,他指出:在任何高度组织起来的工业社会,荣誉最后依据的基础总是金钱力量,而表现金钱力量,从而获得或保持荣誉的手段是有闲和对财物的明显浪费。有闲阶级的特点之一就是炫耀性消费。而炫耀性消费必然使他们忙于攫取对其并不起作用的财富。而这种财富对精神或物质以及感官的需求毫无帮助,但显示财富意味着权势、地位、荣誉和成功。凡勃伦的犀利和远见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