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近流行了一个人际关系方面的说法:2.5人称观点。此由日本文学家柳田邦提出。一般说来,就每个人而言,其思想感情的着眼点或出发点,首先是自己,即第一人称观点“我”;重要。其次是家人,即第二人称观点“你”,这是与“我”对应的“你”;很重要。再后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他(他人),即第三人称观点“他或她”;重要性一般或无。在日本的服务性行业以及一些职场,敬业诚恳、训练有素的职业人士心善行善,把与己毫无关系的也不存在情感交集的他/她、第三人称观点改变成为大家彼此欣然接受、赋予情感色彩的“2.5人称观点”;拉近其作为个体与消费者或客户(群体)的距离,在由亲近感带来的和蔼、和谐的氛围中,彼此间的角度、立场一改惯常的毫无瓜葛、纯粹陌路的第三人称观点。热情的应对使交流、沟通、打交道、做交易更方便可行。自己人往往好说话、好办事;这里的这个自己人当然要比家人的关系疏远一些,但又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所以亲近、友好、结交,于是诸事顺遂;而且在来来往往之下成为好伙伴、好朋友的也不在少数。
2.5人称观点既是一种距离感,也是一种分寸感,是除家人之外的人群、人们之间的交际方法。有亲近感但亲疏有区别,有距离感但合理有规有序。这种交际、交往对熟人尤其朋友来说是一种适度、可行、有效的原则和方法。在谈不上交心、莫逆、刎颈(毕竟太少)的情形下,不太过热闹(烈)、好得好像亲密无间、不拘小节;不过于疏离、冷若冰霜、拒人于千里;不试图打探隐私、凡事欲问个究竟;不在背后诽谤、说人坏话;不逾界违规、擅作主张;虽然做不了或做不到“君子”,但也不做“小人”,避免“近则昵之,远则詈之”的尴尬和不快。
2.5人称观点对朋友之交、朋友之道颇有裨益,除了上面提及的,还可以多说几句。其实朋友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可以简单、快乐;可以复杂、沉重,内中的酸甜苦辣唯亲历者自知。朋友相交以利益为尺矱的居多,也往往单向付出的多;肝胆相照,如鲍叔牙管仲那样的范例很少。所以还是按照2.5人称观点,清明简淡,讲些分寸和尺度。
其实 2.5 人称观点可以投射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客气、热情,讲一些礼仪。看到一说:亲人要生、生人要熟、熟人要亲(马未都)。有些道理,此说在文字上有连接、循环之意,其实可以动一下顺序:生人要熟、熟人要亲、亲人要生,在关系递进中有偏正、有个度。对生人要熟,热情客气哪怕客套,在各种场合碰上他或她,你可以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何方“神圣”,但可以搭话聊天,谈天气、谈球赛,交流养鸟种花的心得,侃侃网络、段子,然而过后不思量,存在着那样恰到好处的用语言难以表述的熟络,这至少也是待人接物的方法,没有必要清高、整天板着脸。对待熟人要亲,熟人在2.5人称观点中处什么地位,占几多比率?大概可置放在接近朋友或等同朋友的地步。所以熟人交往也有分寸之控,若熟不拘礼,率性而为,以为关系非常之好、非常之铁,走动、来往、欢聚,就这样不注意、无所谓,却慢慢有了隔阂起了变化;因为一些具体的事,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生疏了、走散了、没有音讯了。熟人的亲是存在心里的挂念,而不是“甘于醴”式的。亲人要生,亲人之间不设防但也不等于好到亲密无间、无话不说,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那般,过犹不及,再亲热亲密也要有尺度;否则一旦萌发矛盾,那么过去的亲密或甜蜜会变得更加具有爆炸力、破坏力,所以亲人间还得要讲些客气,凡事不过分,对上对下对同辈都一样。
人际关系复杂,人称观点简单,以此处的简单去应对那方的复杂,倒也不妨试试。用好2.5人称观点,徐徐行步人生路。生人要熟,熟人要亲,亲人要生,把关系理清理顺,把握好尺寸、规矩。生人之熟是恰到好处的熟,人生路旅途中的“佐料”;熟人要亲,把控好所谓的亲密度,朋友有信,不偏不过;亲人要生,是不昵不詈的那种,兄友弟恭、长幼有序,“是亲三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