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承诺一致性原理?案例与启示

2024年7月3日 发表评论

心理学家托马斯·莫里亚蒂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找来20位研究人员作为游客在海滩上游玩,然后让另一位研究人员假装成小偷,去窃取一位正在熟睡的游客的钱包。最终,有4名游客挺身而出,制止了“小偷”的行为。

随后,托马斯·莫里亚蒂又进行了一次实验,这次他让那名熟睡的游客事先请求其他游客帮忙照看钱包,最后,有19名游客出来制止了“小偷”的行为。

这次实验的结果表明:人一旦许下承诺,就会执着于自己的承诺,哪怕之前做出的承诺对自己不利,甚至是错误的,人们还是会极力说服自己去兑现自己的承诺。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承诺一致性原理。

为什么人们的意志和想法会被承诺一致性原理影响呢?这是因为,当我们决定做一件事情时,自己就会不自觉地往这方面用力。如果我们许下一个承诺,那么我们就会想方设法坚守承诺。

客观来说,承诺一致性原理是一种简单而机械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可以让我们不必经历思考过程的艰辛,并且不用去考虑后果。当我们深入地思考某个问题时,必然会耗费巨大的精力,而且思考过程中不免会触及事物的风险性,这会让我们感到疲惫不安。但是机械地保持思维的一致性,则可以让我们的大脑“偷懒”,逃避风险进入安全的港湾。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决策才容易被承诺一致性原理影响。

保持一致的思维模式源于“承诺”,只要我们做出了承诺,就会尽力去达成。这种思维特性常被一些以说服人为职业的人利用,如游说者、政客、演讲家、推销员。

加拿大的心理学家曾经号召多伦多居民为癌症学会捐款,结果发现,假如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只有46%的人愿意捐款,但是如果分两天进行,第一天发给人们这次活动的纪念章,并请求人们佩戴,第二天再提出捐款的请求,结果同意捐款的人数翻了一番。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是因为人们做出的每个意志行动都具有一定的目标性,人们在做出决定时总是要权衡各种利弊,假如外在环境相同,人们总会选择那些简单容易的目标来接受。人们又都喜欢表现出自己友好、合作的一面,并且有着保持形象一致的想法,既然答应了一个简单的要求,那么为了保持这种形象的一致性,即便再面临一个比较“得寸进尺”的要求,他们也会下意识地答应。

人们之所以容易被承诺一致性原理操控,是因为人们容易掉入一个思维陷阱中——从最小的请求开始,让一个人做出小小的承诺,以此塑造一个良好形象,然后再提出符合这个形象的更大的请求,然后像“登门槛”一样达到最终的目的。

当然,想要一个小小的承诺达到这样的效果,还要满足一些条件,那就是这个承诺必须是积极的、公开的、经过努力做出的,而且是人们自由选择的。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人们从内心深处对这个承诺负起责任来。这样一来,给出承诺的人便会尽可能地让自己的行为与承诺保持一致。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可以通过承诺一致性原理温柔地改变他人的想法,而且这种改变是他们自发式地改变。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看他人如何兑现自己的承诺。

网上咨询/报名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来完成此表单。
填写户口本名字
能联系上你的电话
方便老师联系
你想了解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