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作家,有一次,他在教堂里认真听牧师演讲。刚开始的时候,他被牧师精彩的演讲打动了,心里暗暗告诉自己,等演讲结束,一定要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钱都给牧师。十分钟之后,马克·吐温听得有些不耐烦了,心想等下随便捐点钱算了。又过去十分钟,马克·吐温已经没有耐心继续听下去了。而那位牧师还自顾自地演讲着。演讲结束后,马克·吐温不仅没有从口袋里掏出一分钱,反而从募捐箱里拿走了两美元。
在心理学上,这种由于人的机体受到的刺激过多、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而引发的心理不耐烦或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简单来说,就是物极必反。这不仅是哲学上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人际沟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讲究一个度,有度则万事可成,无度则适得其反。
生活中也经常会出现一些超限效应的例子。比如,孩子不小心犯了错误,于是父母就开始频繁地说教,饭前说,饭后说,睡觉前说,早上起床还要说一遍……这样重复说教,不但无法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你不让我做的事,我偏要去做!”
超限效应在职场上也时有发生。比如,一位员工在工作中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老板反复提起——开会的时候说,散会的时候也说,这让犯错的员工十分懊恼。虽然犯了错误让这位员工心有愧疚,但因为老板的态度,这位员工内心的愧疚感反而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不满和愤怒。而且,在老板接连不断的批评之后,这位员工还会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他甚至会当面顶撞老板,最后辞职不干了。可见,当错误发生时,员工的内心是自责的、内疚的,但批评一次就够了,多次批评只会引发超限效应,让结果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
畅销书作家余世维曾经说过:“聪明的管理者不会让员工觉得他在管人。”真正优秀的管理者对于下属往往是关心、理解的,哪怕下属在工作中出现了问题,也会以包容的态度,友善地处理好这些问题,而不是反复批评,引起超限效应。
有一句话叫“话说三遍淡如水”,没完没了地说教,只会让对方产生听觉疲劳,甚至让人反感。相反,短促有力的批评既不会让对方反感,也留出空间让对方自我反思,如此对方或许更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见。
语言学家拉克夫说过:“一个人讲话的原则有三:一是千万不要咄咄逼人;二是要懂得给别人一些发言的机会;三是要给人很友善的感觉。”因此,为了避免超限效应的影响,我们应该明白凡事有度的道理,明白点到为止的效果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