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中,有一个著名的名片效应,指的是两个人刚开始交往时,如果一个人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到“他和我很相似”,从而更快地拉近两个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进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名片效应在生活中十分常见。比如,想和初次见面的人进行愉快地沟通,可以先观察和揣摩对方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然后再进行交流。比如,我们经常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发布一些文字、照片、视频来展示自己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和人生态度等,往往能够吸引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再比如,在推销一种产品时,我们可以先了解顾客的喜好,然后根据他的喜好与特点进行沟通,这样更容易让销售获得成功。
有意识地向对方表明自己的态度与价值观,就如同给对方递了一张关于你的“名片”一样,对方可以很快地了解你的想法与态度。
名片效应是如何起作用的呢?主要是利用了人的情感共鸣。当我们有意识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时,其实就是在寻找情感共鸣。
情感共鸣产生的基础是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我们进入并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他人的一种能力,简单来说就是换位思考或共情能力。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一个人如果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那么他就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他的社交能力和合作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病学家斯坦利·格林斯潘认为,一个人感知到的共情越多,他就越善于社交,未来也会越幸福,也更容易养育出具有同理心的下一代。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同理心从小就很贫乏,那么这个人就会在与他人相处时表现为同理心的匮乏——无法理解他人的想法,无法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同理心是强还是弱,取决于我们对于他人的想法和情感的敏感性。同理心强的人不会以自我为中心,且能更多地理解他人的想法与感受。同理心与同情相似,都建立在对别人内心状态的理解之上,但同理心又比同情更进一步——同理心要求我们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并产生同样的感受。这一点对很多人来说不容易做到。
现在,我们知道了名片效应产生作用的全过程。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用名片效应有意识地与对方产生共鸣呢?
第一,提前了解对方。在沟通前,最好通过各种方式提前了解对方的相关信息,寻找对方能够接纳的观点,然后向对方传播他们喜欢的、熟悉的、能够接受的观点与思想。
第二,找准时机,将自身观点悄悄地渗透给对方。在与对方产生情感共鸣之后,也不要忘了悄悄地“植入”自己的观点,让对方在愉悦的沟通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纳我们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