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中我效应告诉我们什么?例子和启示

2024年5月19日 发表评论

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镌刻着一句著名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千百年以来,人类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了自我探索的旅程。在认识这个世界之前,我们首先要学会认识自己,要知道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在哪里。不过,认识自己可能是世界上最难做的事情,有的人活了一辈子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一个人的行为和所做的决定都会受到主观意志的影响,也就是说,自己所做的事情、所做的决定都是由“我”做出来的,而不是别人。如果一个人不了解自己,甚至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那他如何能找到出路呢?

人之所以很难认清自己,主要原因就在于,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反映,一个人的自我感觉是由别人的思想以及别人对于他的态度所决定的。这便是美国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的“镜中我效应”。

查尔斯·霍顿·库利在自己的著作《人性与社会秩序》中写道:“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反映着另一个过路者。”

我们可以从字面上去理解它的内涵,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只不过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镜子变成了别人,镜子中的形象便是别人对“我”的看法。这可能与一般的社会心理学观点不同——“镜中我效应”中的“自我观”强调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而一般的社会心理学强调“不要在意他人的看法”。

在“镜中我效应”中,“自我认知”的方式有三种:想象他人是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他人在这个认识之上是如何评价自己的;通过他人的认识和评价进行“自我认知”。为什么会出现“镜中我效应”呢?其原因有三点:

第一,社会化的结果。任何一个人进入社会之前,都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生物人”,只有经过社会化之后,才能变成有思想、有感情的“社会人”。这种转化,或者说对自我的认知,就是通过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与他人、群体、社会互动和相互影响而形成的。

第二,个人对“镜子”的认知与评估作用。通常情况下,个人只会对重要的“镜子”做出反应,而对不重要的“镜子”忽略不计。可见,虽然“镜子”有时十分重要,但也取决于个体是如何看待和评估“镜子”的。

第三,“镜中我”与“镜外我”的交互作用。“镜中我”是他人眼中的我,或者我所看到的他人眼中的我,而“镜外我”是客观存在的真实的我。由于“镜中我”经过他人的“折射”,或许与“镜外我”并不符合,这时可以通过多个“镜子”对照认识自己。

“镜中我效应”最经典的应用场景就是关于人性的善与恶的讨论。比如,小说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节——有一位十恶不赦的人来到某个地方,不经意间做了一件好事,所有人便认为他是好人,还给他很多正面的评价。渐渐地,他开始相信自己是他人眼中的“好人”,并且开始用“好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甚至为了保护那些认为他是“好人”的人,而和过去同样十恶不赦的人反目成仇,最后用自己的生命赎清自己以前的罪恶,成了真正的好人。

我们可以将这个故事情节看成一个“镜中我”塑造“真的我”的过程。虽然故事有些老套,却蕴藏着深刻的心理学理论。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镜中我效应”甚至能够超越牧师和法师,将恶转化为善,将坏人变成好人。

通过“镜中我效应”,我们能够重新认识自我,解除自我蒙蔽的错觉。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陷入墨菲定律中,就是因为对自己认识不够——过高的自我评价,让侥幸心理不断滋长,最后输在最不可能出错的地方;过低的自我评价,让错误接二连三地出现,自己却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解决,最后让事态越来越糟糕。

还有一些人在陷入困境之后,怨天尤人,埋怨社会的不公、人生的不幸,一方面想要改变现状;一方面又墨守成规,不愿意改变自己。有一句话叫“穷则思变,困则谋通”,我们处于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要随时改变自己,顺应世界的变化。当前面的路走不通时,要学会改变自己的思路和观念。或许,因为一个看法或者一个想法的改变,我们便能豁然开朗,找到另一条光明的出路。

网上咨询/报名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来完成此表单。
填写户口本名字
能联系上你的电话
方便老师联系
你想了解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