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猫效应”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不同于其他由心理学家通过科学实验得出的效应理论,“踢猫效应”的发现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显现出来并广为传播的。有一则广为流传的故事:某公司董事长看报看得太入迷以至忘了接待一位重要客户的时间,为了不迟到,他在公路上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开了罚单,最后还是误了时间。这位老董愤怒之极,回到办公室时,他将销售经理叫到办公室训斥了一番。销售经理挨训之后,气急败坏地走出老董办公室,将秘书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并对他挑剔一番。秘书无缘无故被人挑剔,自然是一肚子气,就故意找接线员的茬。接线员无可奈何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对着自己的儿子大发雷霆。儿子莫名其妙地被父亲痛斥之后,也很恼火,便将自己家里的猫狠狠地踢了一脚……,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的真实生活案例
(一)学校教育
据陕西《都市快报》报道,西安市长安区某小学,刚上一年级的6岁孩子洋洋(化名),有一段时间经常被班主任老师揪耳朵、掐脖子、扇巴掌……洋洋说:“有时我就坐那没动,老师就过来打我、掐我!”仅在家长提供给记者的4段短短的视频上,那位老师前后就对洋洋动手11次,有明显揪耳朵、掐脖子、扇巴掌的举动,这使得6岁的洋洋不敢再踏进校门,不愿再上学。从班级群的聊天记录来看,该教师在10月29日以压力大、身体不适为由,一度暂停班级事务的管理工作,之后又恢复了正常。老师打孩子,每次的具体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综合“老师压力大”和“孩子坐在那没动也挨打”的情况来看,老师打孩子如此频繁,且无缘无故,一定与教师的情绪有关。不难推测,该教师打孩子是一种“踢猫效应”的情绪宣泄。要避免“踢猫效应”的产生,就要学会尊重弱小,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善于调节自己的不良行为,切不可让无辜者成为自己的发泄对象。
(二)婚恋家庭
“进门前,请脱去烦恼;回家时,带快乐回来。”一位家庭主妇在她的房门上挂了这么一块木牌。在她的家中一团和气,男主人谦和温柔,孩子大方有礼,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满满地充盈着整个家庭。当问起那块木牌,女主人笑笑,解释说:“有一次我在电梯镜子里看到一张充满疲惫的脸、一副紧锁的眉头、忧愁的眼睛,把我自己吓了一大跳。于是,我开始想,孩子、丈夫看到这副愁眉苦脸时,会有什么感觉呢?假如我对面也是这副面孔,又会有什么反应呢?接着我想到孩子在餐桌上的沉默、丈夫的冷淡,这些在我原来认为是他们不对的事实背后,隐藏的真正原因竟是我!当晚我便和丈夫长谈,第二天就写了一块木牌钉在门上提醒自己。结果,被提醒的不只是我自己,而是一家人……”主妇不经意间的一句平白朴实的话,让这个家庭又焕发出生机。因此,我们一定不能让负面情绪在家里无限制地蔓延,不能让“踢猫效应”成为幸福家庭的绊脚石。
(三)人际交往
顾客指着面前的杯子,对服务员大声喊道:“你过来,你看看,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的一杯红茶都糟蹋了!”服务员一边赔着不是一边说:“真对不起!我立刻给您换一杯。”新红茶很快就准备好了,碟边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奶。服务员再把这些轻轻放在顾客面前,又轻声地说:“我能不能建议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加牛奶,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顾客的脸一下子红了,匆匆喝完茶就走了。在旁边的一个顾客看到这一场景,笑问服务员:“明明是他的错,你为什么不直说呢?”服务员笑着说:“正因为他粗鲁,所以要用婉转的方法去对待,正因为道理一说就明白,所以用不着大声!理不直的人,常用气壮来压人。理直的人,却用和气来交朋友!”
生活中,每个人都是“踢猫效应”长长链条上的一个环节,遇到低自己一等地位的人,都有将愤怒转移出去的倾向。当一个人沉溺于负面或不快乐的事情时,就会同时接收到负面和不快乐的事。当他把怒气转移给别人时,就是把焦点放在不如意的事情上,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好心情也一样,所以,为什么不将自己的好心情随金字塔延续下去呢?
(四)单位工作
在工作中,每个人也都是“踢猫效应”长长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有些员工受到批评后,往往不是冷静下来想原因,而是将负面情绪传递下去,千方百计想找周围人发泄心中的怨气。但这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容易激发更大的矛盾。这样只会将原本只存在于自己身上的负面情绪,传递给了周围的同事,不仅影响工作效率,也会给同事和老板留下脾气大的坏印象。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避免“踢猫效应”的悲剧重演。这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学会冷静地面对不顺心的事情,学会排解自己的情绪,同时充分考虑自己在“踢猫”后会产生的后果。
踢猫效应的启示
启示1:冷静慎重,思虑再三
面对生活中的压力,难免会出现情绪失控的时候。但是单纯的情绪发泄,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带来让我们无法承担的后果。因此,在面对不顺心的事情时,我们要避免成为“踢猫效应”的始作俑者或参与者,在发泄情绪前仔细思考如果我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他人是否因为我的行为受到伤害、我能否承担这样的后果……因此,避免“踢猫效应”的产生需要我们在消极情绪前保持冷静,在发泄行为前保持慎重,一定要预设自己的行为后果,这样或许可以避免“踢猫”的产生。
启示2:管理情绪,避免迁移
日常生活中学会情绪管理非常重要,每个人的情绪管理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情绪就像认知知识一样,需要学习。因此,我们需要主动地了解情绪,学会面对、化解消极情绪,切实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避免负面情绪的传递。而“踢猫效应”是一种典型的消极情绪的迁移,愤怒的人将这种怒气宣泄到不相干的人身上,使人无辜受到牵连。但是,这种发泄是没有积极意义的,实质上就是一种“转嫁”情绪的做法。为了避免负性情绪迁移,有了不好的情绪,我们可以通过健康的渠道去合理宣泄,诸如运动、睡觉、听音乐、赏花草、观山水等都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