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根据某人身上一种或几种特征来推论概括该人其他一些未曾了解的特征,属于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认知偏差。这就像在刮风的前一天夜里,月亮周围会出现光晕或光环,其实它们是月亮光的扩大化或泛化,故称之为晕轮效应。
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判断主要是根据个人好恶做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表明是“好人”,他(她)就会被一种“好”的光环所笼罩,大家就容易把一些好的品质赋予他(她);反过来,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人,他(她)就会被一种“坏”的光环所笼罩,大家就容易把一些坏的品质赋予他(她)。
晕轮效应实际上就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和刻板印象的结果。例如,看到某人热情,便认为此人慷慨、聪明、有同情心、办事能力强;看到某人话少,就认为此人待人冷漠、有心计、不好相处、古板。在对人的认知中,由于晕轮效应,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特别容易被夸大或遮挡,使人难以看清其真面目,这是一种明显的从已知推及未知、由片面猜测全面的认知现象,会导致对他人的形象歪曲和不正确的评价及对他人的过高或过低的期望。
晕轮效应的具体例子
美国心理学家K.戴恩等人的研究,为验证晕轮效应提供了很好的论据。他们给被试者看一些人的照片,这些人看上去分别是容貌美丽的、容貌不美丽的和中等水平的;然后,要求被试者来评定这些人的其他特点,如个人能力、职业状况等,这些特点其实是与容貌美丽不相关的。结果发现,容貌美丽的人其他特点也得到了较高的评价,而容貌不美丽的人得到的评价则较低。被试者对于容貌美丽的照片,不仅赋予和蔼可亲、沉着善良的人格特质,而且还认为他们会谋得称心的职业,找到理想的伴侣,建立幸福的家庭。在这里,一个人容貌是否美丽直接影响到别人对他的其他特点的评价,这就是晕轮效应在起作用。
晕轮效应会使人对交往对象产生认知偏差,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反应,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在现实生活中,诸如“以貌取人”“情人眼里出西施”“厌恶和尚,恨及袈裟”等都是晕轮效应的具体表现。
大学生们在人际交往中,尤其要注意克服由晕轮效应引发的消极作用,尤其应防止喜欢一个人某一点便认为他(她)一切都好,讨厌一个人某一点便认为他(她)一切皆糟。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从多个角度、各个方面去观察和评价他人,力求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看待和评价身边的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同时,还要学会利用晕轮效应的积极作用。比如,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优化自己的言谈举止,突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等,以便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