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成败效应?“成败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格维尔茨在一次学习实验中发现的。他让学生们自由、选择性地去解决几套难度不等的学习材料。一方面,他发现能力较强的学生,解决了一类中一个问题之后,就不愿意再去解决另外相似的问题,而会挑选较为复杂的、疑难的问题,以此去探索新的解决方法,学习兴趣表现得更浓。这个结果说明学生不仅会对容易获得的成功感到愉悦,而且会对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而达到的成功感到更兴奋和满足。这就是所谓的“格维尔茨成功效应”。另一方面,能力较差的学生经过极大的努力还不能成功地解决问题,失败经验的次数累积过多之后,往往就会感到失望灰心,甚至会厌弃学习。这就是“格维尔茨失败效应”。
成败效应的启示
学习发展是一个层次递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学习过程中,尤其在自学时,怎样合理地选择练习题目,是我们提高自学效果的关键。“格维尔茨成败效应”告诉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现有学习水平,然后找一些由易到难的习题或知识进行学习或练习,让自己的学习变成由已知到未知的过程。有计划、有目的地逐渐提高自己的学习目标,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一点一滴地完善自己。这时,你会发现学习原来是件快乐的事。这是成功效应给予我们的启示。
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在认知发展的研究中,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发现认知发展一般处于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种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提升我们的学习水平。他同样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我们只停留在现有的发展水平,会阻碍我们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可以时常找些对自己来说有点难度的学习内容,从而调动自己的挑战兴趣,发掘自己的潜能,不断把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转变为现有发展水平。这也就是格维尔茨所发现的为什么能力较强的学生解决一问题后,就不愿再解决类似的问题,而去谋求较难的题目,从中获取满足的原因了。从现有水平到最近发展区,也就是从已知到未知再到已知的一个不断学习发展的过程。而失败效应却从另一个角度告诚我们:千万不能不切合实际地拔苗助长,如果我们不依据自己的现有水平,不切实际地给自己不断加压,或许我们会被不断的失败打击得萎靡不振,最终以“自己笨”为理由,自甘消沉。这也是美国心理学家格维尔茨要对我们说的最重要的一点,我们都是好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能可挖,因此我们要不断给予自己可达到的希望,在不断的成功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
成败效应的案例(举个例子)
小帅特别喜欢体育活动,而且还是班上足球队员,比赛场上的那种干劲儿令同学们赞叹不已。但是他在学习上可就令老师头痛了,经常不交作业,书写可以说是全班最差的一个,总是涂涂改改的。一听到要写作文就头痛,每次作文基本上都是写三两行就交给老师。你想留下他来补写,一转眼的工夫他就溜走了。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曾经想过放弃他,撒手不管,反正成绩一直是D。可是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就好像是机器上的零件,少了哪个都不行,老师还是决定帮他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在此过程中,老师经常找他谈话、向同学了解情况。原来他怕写作文,想不出有什么好写的,而且回去晚了又怕家长骂。老师想了想,说道:“你的学习不好,难道就不怕家长骂吗?如果他们看到你的成绩进步了,还会骂你吗?难道你不想给家长一个惊喜吗?如果你愿意留下来补习,我会向你家长说清楚你晚回家的原因。你在足球场上为班级争光的精神,值得同学们学习,如果你在学习上也拿出这样的精神来,老师、同学们会更喜欢你的,难道你不想这样吗?”
从此以后,小帅真的不再当逃兵,有时还主动找老师。平时在他的日记本上或者是在作文本上,凡是句子比较通顺的,老师都会在旁边注上评语,如“你真棒”、“你用的词语真生动”、“你真会观察”、“你真会想象,有进步”、“你看你的书写比上一次好多了,我想你一定还能写出更好的字”“试试,再认真点。”等一些激励性的话语,有时还让他把写得好的句子读给全班同学听。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书写、作文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在书写方面,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有涂涂改改的现象了。
对于小帅的转变,教师并不是一开始就给他下硬性要求,比如让他必须好好学习、好好写作文等,而是根据他的情况,结合他的“最近发展区”,适当地先提出一个小要求,小帅做到后,根据成功效应再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转化过程中,教师尽量避免让小帅产生失败心理效应,所以及时的鼓励、正确的引导最终实现了小帅的成功转化。在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成败效应的使用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教师可斟酌考量。
每个人的成功与失败是我们自己可以把握的,只要我们勇于面对困难,及时地疏导心理上的恐惧,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我们自己的人生理想,我们有理由在自信的道路上披荆斩棘,迈向成功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