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马太效应?马太效应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

2022年6月13日 发表评论

什么是马太效应?马太效应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

什么是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典出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1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在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1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这就是马太效应。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专家罗伯特·莫顿用这个术语概括了一种社会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并进一步诠释了“马太效应”: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马太效应的实质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及科学领域。如社会学家将其用于反映社会现象中的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经济学用之于反映赢家通吃的收入分配不公现象。

知道和运用这一效应的人不少,一般情况大都表现在以此为凭据成为逃避现实、拒绝努力的借口,或者对社会、对强者的不满。其实要正确认识这个效应,看到其中的积极、正面的作用,如:一个人只要努力就会变强,并在其过程之中受到鼓舞、鼓励,从而越来越强。自强人强,优势就呈现出来,于是众人拾柴烧旺你这堆火。需要注意的却是后续的事:变强了的人怎么办,如何处理与周围、团队、社会的关系,政府、组织、系统如何引导好,使马太效应的正面作为发挥得更好一些。至于类如寓言中第三个仆人那样的人,他们缺少变强的能力、毅力尤其内驱力,而这些人往往占了大多数,对此,则无可厚非,要区别情况,有针对性地施策,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不能剥夺他们有的或仅有的那点东西以及体面、尊严。在社会经济发展、发达的过程中,先富的、先进的多起来,就要关注、落实先富带后富,先进帮后进,加强社会福利,注重公共利益,坚持共享共有双赢,因为人与人之间不同,社会永远有不平衡,所以还须不断完善帕累托改变,这些都是必需的、可行的。

马太效应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

  马太效应典型案例一

“马太效应”与个人事业的成功和企业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关系。它为成功者走向更大的成功提供了方法,但同时它也为失败者走向成功指明了道路。

一个年轻人在外打工,挣了十几万后回到了老家。他想用这笔钱在老家开家饭店,但是却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开比较好。

他的朋友帮他选了一个地方:这里的街上几乎每个门面都租了出去,做生意的很多,有做服装的,有卖家具的,有卖零件的……就是没一家饭店。

他的朋友对他说,这里恰好有一家门面要转让,我认为很适合开饭店。这里有充足的客源,而且暂时就你一个人开饭店,也没有竞争的压力。你要是看着可以的话,就租下这个门面。

但是,年轻人在整个市区转了一圈后,反而选了一条中心街。

朋友不解地问:“那里的饭店一家挨一家,你怎么还选择在那里开饭店呢?年轻人没有正面回答朋友的问题,而是对他说:“我在北京中关村打过工。那里地价很贵,可以说是寸土寸金。但是,生产计算机或生产计算机配件产品的厂家以及经销商地区总部几乎都是把公司选在那里。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见朋友摇头,他便说出了原因:“因为中关村已经形成区位优势,那里几乎成了计算机的代名词,大部分计算机企业都集中在那里。如果你是一个消费者,你自然会去中关村买计算机,当你买计算机配件时,一定也是选择这里。同理,开饭店也是如此,越是饭店集中的地方客流量也会越多。不要过于担心竞争,只要你做出的东西好吃,回头客自然也多,饭店的生意也就会好起来。”

正如年轻人所料,他在中心街所开的饭店生意蒸蒸日上。当然除了他的选址正确外,他新颖的管理模式和饭店可口的菜肴也是他成功的原因。

而他的朋友选中的那一家门面,被另一个人选用,并在那里开了一家饭店。但饭店只开了一个月,就因为生意极差而不得不贴出转让的告示。

其实,竞争越少的行业或区域越容易取得成功,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也是一些商人不自信的表现。假如你敢在竞争激烈的地方插上一脚的话,你也会成功,前提是你的产品质量过硬。如果你达到这个条件,那么就把公司地址选在和你同类公司最多的地方,什么一条街之类的是最好的。但是,和路径依赖博弈一样,“马太效应”也有消极的一面。

马太效应典型案例二

我们看看教育中的“马太效应”

首先,越是教授、专家得到的科研经费越多,各种名目的评奖似乎就是专门为他们设立的,而且他们还有一些“社会兼职”,名气越高,被请的次数也越多。

现在的科研领域存在这样一种怪现象:从立项、评选到经费的分配,科研经费的使用基本被少数专家控制着。从立题到完成,某些项目与一些专家没任何关系。但无论是立项书,还是最终成果,都必须将某些知名专家的大名署上。如此一来,一般学者的劳动果实,最后都成了专家的“成果”。少数专家也因此成了领域里真正的“专家”。

其次,过度投资建名校。国家对于教育的总投入是有预算的,假如对某些学校的投入过多,那么就意味着对另外一些学校的投入不足。前者因资金充足,不管是从硬件还是软件方面来说,它们在学校中都占有绝对优势;而那些资金不足的学校,则因此而陷入了发展的停滞期。因为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均,会造成名校与普通学校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形成“马太效应”。既然是名校,而且资金又充足,那么资金、师资、生源便“滚滚而来”;而普通学校恰恰与此相反,资金和硬件设施发生危机,就算学校有几个人才,也都是想着离开。

与此同时,就读名校也成了一种身份象征。那些社会强势群体的人,当然会想尽办法把孩子送进名校,而弱势群体人家的孩子除非分数特别高,否则只能选择普通学校。这就加剧了名校与普通学校的差距。

最后,学校将学生分为“优等生”和“普通生”,班级也分为“高级班”和“普通班”,其实就是“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区别。

“马太效应”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是消极的。例如,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会受到班主任表扬,各科老师的夸奖,回到家中也会被父母疼爱,邻居称赞。但是,如此优越的成长环境也并不一定能给他带来多少欢乐。同学们私下会有这样的议论:“什么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和干部,都是他得的,老师的标准就是不一样。”“老师就夸他,就算做错了也还要护着他。”“老师就想着他一个,什么好处都是他的。”……这种实例在学校经常有,这种“马太效应”必然造成学生之间严重的两极分化,形成少数和多数的分化与对立。

不仅如此,“马太效应”还会对一些学生带来心理危害,它会在教育中使学生产生两类性格:“自傲”和“自卑”。所以“马太效应”影响下的学校,里面的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一部分人狂妄自大,非常自负;而另一部分人很自卑、自暴自弃、缺乏上进心。为防止这一教育的负作用,我们可以以反“马太效应”的方法,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网上咨询/报名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来完成此表单。
填写户口本名字
能联系上你的电话
方便老师联系
你想了解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