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与泛泛之交有什么区别;大丈夫与小女子真的般配吗;吸引力的秘密是什么;男人与女人真的是不同的动物吗;同性恋真的是由基因决定的吗;单亲家庭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离婚吗……什么是爱情?由什么构成?能持续多久?两性在发生一夜情及选择终身伴侣上有什么差异?爱情和性欲是由不同的脑区控制吗?亲密关系美满的秘诀是什么?有什么方法能让婚姻持续一生?米勒教授在《亲密关系》中回答了这些问题,尤其澄清了通俗心理学所宣扬的经验之谈,甚至某些错误观点。
《亲密关系》汲取了社会心理学、沟通研究、家庭研究、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演化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及家政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研究实践和理论建构并重,学术标准与大众兴趣兼备。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语言生动、启发思考,既通俗易懂,读来轻松愉快,又科学权威,崇尚实证精神。本书遵循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论述了亲密关系的基础、活动形态、类型、矛盾和修复等内容,读完本书,你将对人际吸引、爱情、婚姻、承诺、友谊、激情、沟通、性爱、依恋、择偶、嫉妒、出轨、家暴等亲密关系的方方面面有全新的认识。
亲密关系是人类经验的核心,处理得好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快乐,处理得不好则会造成重大创伤,因此科学地认识亲密关系,攸关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本书既适合研究亲密关系的专业人士,能给他们带来启发与灵感,也适合每个想爱情甜蜜、婚姻长久、人生幸福的普通读者。
亲密关系(第6版)作者简介
罗兰•米勒(Rowland S. Miller)
美国萨姆休斯顿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1973年获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分别于1976年和1978年获佛罗里达大学社会心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自1978年至今一直在萨姆休斯顿州立大学讲授亲密关系课程,因教学与研究优秀曾获人际关系研究国际协会的教学奖、美国心理协会(APA)和国际心理学荣誉学会(Psi Chi)的Edwin B. Newman奖。米勒教授还著有《尴尬:日常生活中的镇定与险境》一书,研究兴趣包括社会心理学、社会情绪(如尴尬、耻辱)、亲密关系等,现在侧重亲密关系的维持过程。
亲密关系(第6版)目录
第1 章 人际关系的构成 1
第2 章 研究方法 ......... 40
第3 章 吸引力 ............. 69
第4 章 社会认知 ....... 106
第5 章 沟 通 ........... 142
第6 章 相互依赖 ....... 178
第7 章 友 谊 ........... 217
第8 章 爱 情 ........... 250
第9 章 性 爱 ........... 280
第10 章 压力与紧张 .... 313
第11 章 冲 突 ........... 346
第12 章 权力和暴力 .... 372
第13 章 亲密关系的解体与消亡 402
第14 章 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 435
参考文献 ........................ 457
译者后记.......... 545
序五:中文版序
我们中国人往往自诩“关系专家”,能够自如穿梭于纷繁的关系网络,善于巧妙地运用复杂的人际关系。表面上看也确实如此,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人在“关系”方面的理论和书籍层出不穷。然而,当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考虑“关系”的实证问题时,我们便茫然了。假设一位心理学家向100个学生提出下面两个问题,你能想象他们会怎样回答吗?
第一个问题是:如果你要到一座荒岛上生活,只能在你的各种亲密关系中(父母、兄弟姊妹、好朋友、同学、同乡、同事等等)选择一个人同行,你会选择谁?
第二个问题是:当你的父母、配偶、孩子、最好的朋友一起落水,只有你会游泳,而你只能救其中的一个人时,你又会选择谁?
不过,在关系科学上的无知不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就以爱情为例吧,虽然数不胜数的诗人和作家或热情讴歌赞美,或理性分析批判,总结出一个又一个的爱情真谛,但我们对这一奇妙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原因的理解似乎并不深刻。是性格相似的人容易相互吸引,还是性格互补的人更容易坠入爱河呢?世界上到底有没有超越性欲的柏拉图式爱情?情侣之爱与舐犊之爱究竟有什么不同?激情之爱与相伴之爱又有何差异?
在我们早已司空见惯的各种人际关系中,你又是否注意到了两性差异?女人是不是比男人更容易嫉妒?男性和女性对关系的感知和体验方面有哪些不同?男人真的来自火星、女人真的来自金星吗?所有这些问题都是社会心理学中亲密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
过去的40年间,社会心理学从单纯地关注认知、思维、决策等理性过程逐渐扩展到人类的情感、关系等感性课题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学家在过去40年关于情感和关系的研究中所收集的数据和进行的科学论证,可能已经超越了我们中国两千年来在关系这个问题上的分析和判断。另外,亲密关系研究中一个不为人知的挑战是,人们倾向于根据自己的体验来判断关系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这是由研究课题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但我们必须强调科学研究讨论的是一般规律,而不是某个人的具体想法和行为。也就是说,不能依据个人喜好来判断价值。所以我希望读者诸君在阅读《亲密关系》这部著作时,能更多地进行理性思考,而不要片面地以情感作为评判标准。
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它探究了长期以来诗人、戏剧家、哲学家乃至医学家对亲密关系的理解和论断。由于数千年来科学家忽视了亲密关系的研究,当通俗心理学占据了关系学的主导地位时,人们对人际关系的了解和领会往往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然而,最近40年,如本书所记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然,我们不能期望一本书就能取代通俗心理学家在电视上的夸夸其谈,或者阻止书店中庸俗心理学书籍的猖獗泛滥。但是,它至少使得人们对关系科学的认识向着更加学术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转变。也就是说,它将使我们对爱情、婚姻、承诺、友谊、激情、理解、沟通、亲密、依恋、择偶、嫉妒等各个方面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本书关注的所谓“亲密关系”,即指人们的思想、感受及行为在亲密关系中是如何相互联系的。为了探讨这个问题,米勒教授综合了社会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等多个分支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作为活跃在社会心理学界的学者,米勒本着严谨的态度,在上述众多领域中寻求平衡,融会贯通,研究了“先天因素”与“后天培养”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