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略特·阿伦森
Elliot Aronson
生于1932年,出生地:马萨诸塞州,切尔西。
毕业于布兰迪斯大学、卫斯理大学和斯坦福大学。
核心思想
“埃略特·阿伦森”在心理学领域内部是一个备受爱戴的名字,他广博的科研事业——一直贯穿到我们所处的时代——在很多方面塑造了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方向。
历史上只有一个人曾经获得美国心理学会(APA)的所有顶级奖项——包括研究、写作和教学领域的奖项。这个人就是埃略特·阿伦森。
阿伦森最伟大的成就,或许就是“拼图教室”教育方法的发展。四十多年来,多数研究表明,这种教育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冲突,同时促进合作、学习和积极性。该方法首先应用于1971年,当时,曾是阿伦森学生的得克萨斯州首府奥斯汀公立学校主管正在集思广益,寻求在种族隔离政策废止之后降低种族冲突的方法。为此,阿伦森提出的理念是,将四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分成小组,每一组都要包含来自不同背景的孩子,同时,要为小组设定一个目标,共同完成,每一个孩子都要负责去调研一个具体概念,并且要向其他人讲授自己的研学成果。为了让每一个人都在之后的考试之中取得优异成绩,所有人作为一个集体共同学习显然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安排在最初遭到了抵触,后来却被广为接受。之后,小组的作用终于显现——歧视的程度显著降低。不止如此,与传统教学情境下的儿童相比,拼图教室中的学生学习效果更佳,更加喜欢同学,更加喜欢学校,也表现出了更高的自尊。
接下来的数十年间,拼图教室教育方法的应用范围获得了显著提升。该方法其他的优势亦陆续被发现,包括旷课率下降,学习的愉悦感上升,以及考试成绩也更加优异。拼图教室与传统教育方法的差异在于,前者促使每一名学生在小组内都要积极活跃,而后者则使得教室中出现的更多的是被动学习。此外,还有一个差异是,每一个人在小组内担任的角色,与其他人所担任的角色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是强是弱。在拼图教室中,学生浪费在相互竞争上面的精力也更少,因为,每一名学生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也需要让其他人变得更好。
拼图教室教育方法还使用了一种简洁却有效的方式,避免后进者拖累整个小组的进度。譬如说,一个班级正在学习管弦交响乐的乐器演奏,然后,在每一个拼图小组内,一个学生被分配负责弦乐器,另一个人被分配负责木管乐器,还有一个人被分配负责打击乐器,依此类推。最初的研学阶段,在学生将自己分配的课题向整个拼图小组展示之前,各个拼图小组中被分配相同角色的成员会聚集起来,形成一个个“专家”小组。譬如说,所有被指派为负责打击乐器的学生就会集中碰面,共同排练,并且交换意见。等到这些学生重返自己的拼图小组时,他们的能力已经得到了增强,存在的疏漏也已经充分地暴露出来,而后进学生也享受到了具体的合作和互相支持的益处,他们能给自己拼图小组呈现的内容质量也获得大幅提升。教师在整个过程之中扮演着主持协调的角色。拼图教室所具备的合作特质,降低了在优秀学生之间有时候可能会出现的恶性竞争,同时也使得学生并不会因为自己与最优秀的同学差距过大而心生怨恨。人际技能和人际关系在整个过程中都在不断加固。
阿伦森提出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出丑效应”。他指出,犯错对于一个人的受喜爱程度会产生有趣的影响,这取决于犯错的那个人是否被他人知觉为能力突出。被广泛认为能力突出的人,在犯了小错之后(譬如洒了咖啡),反而会变得更加受到喜爱,也更具有吸引力;错误会被视作惹人喜爱的一件事。阿伦森指出,这或许是因为,完美无瑕是令人胆怯的,也会让人显得难以接近。相反,一个已经被认为能力较差的人,如果再次犯错,对他却会是雪上加霜的——我们很可能会将这个错误作为对他进行负面评价的又一个支持证据。
阿伦森还开展了数个经典的研究,以探讨我们如何会喜欢上其他人,又为何会喜欢上其他人。其中一个研究表明,同样的情况下,相对于甲一开始就喜欢乙,如果甲一开始并不喜欢乙,后来却逐渐愈加喜欢乙,那么乙就会更加喜欢甲。这一效应被称作“吸引的得失理论”,它之所以存在,可能是因为我们会感到自己赢得了另一个人的心,这能够提升我们对他的积极感受。阿伦森还证明指出,如果一个人为了加入一个集体而费尽千辛万苦,那么他对这个集体的忠诚度就会越高。这一效应进一步体现了阿伦森的导师利昂·费斯汀格所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
很多人认为阿伦森的教科书《社会性动物》(The Social Animal)是史上最优秀的社会心理学文本。该书初次出版于1972年,目前已经更新到第十一版。
重要影响
拼图教室教学方法至今仍然在很多教育环境下得以实施。埃略特·阿伦森进一步探索并且拓宽了认知失调理论,他开展的研究探讨了我们如何消除伪善的感受——以及这样做如何能够使人们采取更加健康的行为方式,譬如说,在担任教师讲授安全性爱之后,人们会更加乐于使用避孕套以减少罹患性传播疾病的风险。他的研究工作激励着整个社会将社会心理学成果应用到社会变革之中,譬如,善用同辈压力提倡能源节约行为。
阿伦森的拼图教室的益处十分广泛,在并无普遍性种族冲突的学校亦十分适用。请不妨回想一下自己在青春期时的经历。欺凌弱小,拉帮结派,社交焦虑,师生关系紧张——这些在青少年群体内部都十分常见,甚至在即将迈入青春期的儿童群体内亦会出现,即便在那些总体表现优秀的学生群体内亦无法避免。不过,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协作,在所有上述情境下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证据表明,当不同的儿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协同努力时——富裕的孩子和贫穷的孩子、运动员和艺术家、电脑高手和搞笑高手——他们对彼此的喜爱程度会显著提升,而且,他们在完成教育目标方面表现得亦更加优秀。
阿伦森还表示,拼图教室对于防止校园暴力甚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些参与校园暴力的学生通常是社交孤立的,而且认为自己受到了他人的欺凌和小团体的排斥。拒绝、羞愧、耻辱,成为那些暴虐的人的生活主题。拼图教室的优点还包括它能够提升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质量,或许能够大幅削减孤独感、被拒绝感和身为局外人的痛苦。
至于出丑效应,我们通常会发觉它出现在我们对于名人的态度之中。那些在我们的观点里完美得难以触碰之人,通常都会落得“有点烦人”的名声。但是,如果一个因能力突出而备受赞誉的名人,偶尔犯下了愚蠢的小错误,我们对他的喜爱反而会有所提升。好莱坞著名演员詹妮弗·劳伦斯(Jennifer Lawrence)经常在颁奖典礼上摔倒,反而获得大众喜爱,正是这一效应的体现。
那吸引的得失理论呢?譬如说,你的一个老板极其粗鲁,难以取悦。他从来不会夸赞你,你甚至感觉他对你怀有不恰当的负面评价。有一次,你做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报告,或者你讲了一个他非常喜欢的笑话,从那之后,看起来他似乎开始十分喜欢你了。积极的反馈开始出现,而且,他比过去还更加热情,对你也更感兴趣。你胜利了!同时,那个自始至终一直对你赞誉有加的老板,反而从你的心中淡出了。你就是想取悦另外一个老板,其他任何事情都要往后排。你知道,那个一直喜欢你的老板,将来肯定也会继续喜欢你,所以,当你做PPT报告时,你的眼中就只有那位先前对你粗鲁相待的老板了。这一动态变化在青少年身上也有所体现。譬如说,科林之前在校内任何一个领域都不受欢迎。但是现在,不知道为什么,这所高中最受欢迎的学生却开始对科林青眼有加,和他称兄道弟。科林之前还对那些受欢迎的学生冷嘲热讽,现在他却认为,最受欢迎的学生如同神一样。同时,那些从一开始就坚定陪伴他的朋友,对比起来反而显得枯燥单调且索然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