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的《梦溪笔谈》写了一个故事。大文学家欧阳修得到一幅古画:画的是一丛牡丹,在牡丹花下还卧着一只猫,十分逼真。欧阳修看后不理解画中之意,就去问当朝宰相吴正肃。吴正肃一看到画就说:这是“正午牡丹”。欧阳修接着问:何以见得?吴正肃回答说:画上的牡丹花的花瓣分披、色泽浓艳而干燥,正是中午牡丹花的样子;花下猫的眼睛眯成一条线,正是中午猫眼的形象。如果是清晨的牡丹,花瓣应是收缩而湿润,猫的眼睛就是圆的了。欧阳修恍然大悟,十分佩服。
北宋赵佶是一位著名的花鸟画家,一次,他看了几个画家的《孔雀飞落》图,连声说:“画错了,画错了!”画家们面面相觑,不知错在何处?赵信说:孔雀飞落,左脚先着地。可你们把它画成先着右脚,这不是错了吗?众人听了都惊服他的观察入微。
吴正肃对“正午牡丹”画意的理解,赵佶对“孔雀飞落”错误的指正,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他们对事物的深入细致的观察,才能有如此客观中肯的评说。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从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出发,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某一对象的知觉过程。观察是人对现实的积极的感知活动。观察不限于知觉,往往在观察中,知觉、思维和言语结合为统一的智力活动过程。观察的特征是同积极的思维相结合。所以,观察也称为“思维的知觉”。
在知觉过程中,善于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叫做观察力。观察力是智力的一种,也是个性品质的内容之一。在教育工作中,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的重要任务。
教师直观性的教学方式(诸如通过挂图、模型、实地参观、演示等)对于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观察力具有重大作用。
开展各种同教学内容有关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培养良好的观察力,首先,我们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富有积极观察事物的态度,对事物的观察要客观、全面、准确和辩证的分析,从而培养和发展良好的观察力。
其次,我们要掌握观察的方法:提出观察任务;拟订观察计划;做好观察前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工作;注意进行观察时的系统性;做好观察记录;整理观察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对事物要获得正确的观察,必须深入社会实践。“实践出真知”。观察、观察、再观察,才能深入事物的细微末节,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
在深入实践的观察中,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代价。施耐庵在《水浒》中为了写一只活的老虎,不仅翻山越岭,访问猎户,倾听关于老虎吃人的描述,而且亲自跑到深山老林,蹲在大树上,观察老虎的外貌、颜色、形态、动作。伯牙为了演奏好《高山流水》的乐曲,深入高峰峻岭、林木苍苍的海岛,倾听海水汹涌之声,领会山林美妙音响,他还游历山川名胜,观察风土人情,终于成为独步乐坛的妙手。宋代画家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无论刮风下雨,无论骄阳似火,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地观察竹子的各种形态,四时变化。天长日久,他闭上眼睛也能把竹叶和枝干在心里细致地描绘出来。他的好友盛赞说:文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胸有成竹”的典故就出于此处。
在观察任何事物时,切忌“蜻蜓点水”和“走马观花”,这既不能观察到事物的真实情况,反而以主观想象、片面印象、表面现象为满足,结果闹成笑话。在国外一次心理学研究工作者的会议上,突然从门外冲进一人,后面跟着一个追捕的人,手里拿着手枪。当两个人正在室内混战时,突然响了一枪,两人又一起冲了出去。前后共20秒钟时间。这是会议事先安排的实验。会议主席让与会的心理学者写下他们目击的经过。可是,交上来的四十篇报告中,只有一篇主要的事实错误少于20%,有十四篇有20-40%错误,有二十五篇有40%以上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