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涉及每个人立身处世等社会活动以及与人有关的各个领域的事物,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是个既抽象而又具体的人生重要课题。人的历史就是一部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交往史。人一出生就开始了对自然及社会的认识,随着个人的发展不断步步深入,不断适应社会,掌握外界事物的变化规律,不断提高心理素质,人们才会有所前进,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那么,如何提高心理素质呢?
1.要从婴、幼儿时抓起
心理素质是人一生如何应付内、外环境的心理条件,要从婴幼儿时抓起,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优良的适应环境的种子,重视培养他们认识自己与认识社会的能力,使他们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的、同步的发展。
提高心理素质是一项深入细致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关系人生成败的终身大事,我们要下决心,持之以恒,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为提高个人心理素质水平而长期不懈地努力。我们祖先非常重视人生初始形象直观、具体的“学做人,学适应”的教育,把修身列为人生第一课,充分运用“砸缸救友”“让梨敬兄”“温席孝长”等故事使孩子们懂得和学会如何处世。以“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喻之以立志、自强、自信的人生哲理。
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如自然”。人生轨迹无不表明少儿时有了扎实的“人生功底”,则会终生受益无穷。如果一个人从孩提时就多接触实际,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及体力劳动,长大后自立能力就强,就会做好每一件事,不怕吃苦,不怕困难。如一个人从小缺乏礼貌、情操、劳动、意志等方面的修养,其后在社会适应方面必定需重新补课,而这往往有很大的难度,甚至是事倍功半。从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看,自幼养成的习惯是很牢固的,即所谓“天性”与“自然”,成年时再让其学说话,学生活,学做人,学举止,学生存,那早已形成的不良习惯与品性正是“积习难改”和“禀性难移”了。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关键在于:
(1)家长与社会,特别是家庭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容有半点忽视。要建立适应儿童正常学习与生长的良好的家庭与社会机制。
(2)每个家长都应意识到,在向子女实施教育前,自己要先学点科学的教养方法,因为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及心身健康的发展首先取决于长辈自身的素质。
(3)如果一个合格人才的“毛坯”自幼儿起就有了扎实的基础,在人生发展过程中,虽不能说一帆风顺,自然长进,却能够达到理想的境界。
(4)个人的病态习惯无不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教养与认识境界的不足,而病态习惯许多都是从幼年起养成的,所以根深蒂固,有的人甚至到老也改不了。比如生长在穷人家的孩子,从小知道生活的艰难,一般能吃苦耐劳,对于苦活、累活、脏活全都不在话下。而那种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被宠坏了的“小皇帝”,则易养成娇纵和好逸恶劳的习惯。然而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它受心理的支配;心理受着社会环境的影响。习惯形成于后天,形成于潜移默化的不知不觉中,其中,性格缺陷往往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提高心理素质,改造性格缺陷,一刻也不能松懈,随时注意改造旧习惯,树立新观念。好习惯的建立与形成必须从孩提时代抓起。
2.认识自己是根本
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人类发展的摇篮,每个人出生后就开始了对外部环境的认识,同时促进自己整体素质的增长。随着个体的成长,对内、外环境认识的不断发展、深入、提高,整体素质可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所以,正确认识自己与所处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摆正个人在外界环境中的位置,可以增强自己与不良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适应并改造社会,利用有利时机,把握自己,保护自己。
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了认识适应并改造外部环境,必须首先了解和认识自我心理素质。只有能够做到认清“自己”、说服“自己”、征服“自己”、解放“自己”、赞美“自己”、感动“自己”、挽救“自己”、忠实“自己”、成全“自己”、磨难“自己”、提高“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才能在千变万化的复杂社会环境中保护自己。只有通过努力实践真正认识了自己,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心理上的平衡,才能在学习、工作、人际关系及生活中感到自我满意,在理智上获得胜利;心理素质上不断升华,表现出潇洒、充实、充满魅力的成熟的人生,能处处向前看,从容地走自己的路,才能有力量征服一切逆境、挫折、不幸与疾病。通过磨难、逆境、失败,对人生加深理解,有所醒悟,有所教训,教会自己怎样去度人生之旅,并逐步走向成功。有了自知之明,才能使自己在困难中精神振作,忧愁时自我排解,绝望时看到光明,每一个人对每一件事物的态度几乎都是自己在影响着自己。所以,人最危险的敌人就是他自己心理素质的低下,人最大的不幸就是自己与自己在抗衡中失败。痛苦和失败也只是痛、败在自己手中。那么,真正的胜利者又是谁呢?“自己”。一个人要活得充实,就必须找到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生命价值。一般认为生命的敌人是疾病,其实,说到底应该是不良的心理素质,因为不良的心理素质既能损害躯体又能伤害心灵。因此,珍惜生命必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否则,即使心脏还在跳动,甚至躯体脏器都很健康,也只不过是一具活着的木乃伊,他的真正的“生命”可以说是不复存在的。因此,要让生命发光,必须保证心理健康。人生的价值只有在认识自己、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创造自己的基础上去领会。
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源泉,通过“认识→实践”无限的反复循环,在实践中找到事物的运动规律,步步深入,走向主动,就可以把自己的心理素质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就能够对许多复杂的社会环境及现象作出解释,并能适应它们、改造它们。那么,究竟如何认识自己呢?
(1)通过现象认识本质。只有提高内在心理素质,才能从四面八方透视各种外部现象,对社会事物有个全面的深层次的了解,正确把握自己与社会事物发展的关联,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自己、提高自己。
(2)抓住整体,规范布局,局部服从整体。每个人的心理素质、生理素质与社会、自然环境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做什么,只有从整体利益出发,合理地、有计划地实施才能获得好的效果。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心身健康也是如此,都必须考察各方面的因素,努力做到内在(心理与生理)与外在(社会与自然)因素的统一。
(3)抓住重点。“认识自己”是个含义很广的概念,认识自己一定要从普遍性中找出特殊性,突出关键环节,抓住主要问题,要把我们周围的世界作为认识重点,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了解社会环境,考察周围事物,抓住自己心理素质及性格优劣的重点,扬优除劣。
(4)用发展的观点认识自己。社会及自然环境充满着矛盾并在不断运动、变化着,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中的地位及作用也永远是处于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在认识社会环境中认识自身,在改造社会环境中改造自身,在矛盾中不停地运动,在动态中开拓提高自身。认识自己和利用社会的能力是每个人心理素质水平高低、影响个人全面发展进程的两个标志,能在多高的层次上认识自己、利用自己、改造自己,自己就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发展,得到多大的自由度。害怕认识自己,在社会环境中束手无策,无视自己的信心及威力,只凭自己的想象及任性去处理问题的脱离现实社会的人,都会加剧自己与社会的矛盾,最终导致自己对自己的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