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就其总体而言,并无高低、优劣之分。人格障碍则是一种病态人格,它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之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周围人群)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患者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人格障碍是“行为的根深蒂固”的适应不良类型,在少年阶段或更早阶段即可发现,并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患者虽然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仅少数患者在成年后程度上可有改善。
据统计,人格障碍者占人口的1%,因此并不少见。影响人格障碍患病率的因素很多,包括遗传、性别、种族、社会阶层、养育方式、心理社会因素等。
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人格障碍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偏执性人格障碍
这类人敏感多疑,心胸狭窄,对谁都不信任,对谁也不同情,傲慢,嫉妒心强,看问题主观片面,同时又自我估价过高。对工作上的不顺利、事业上的挫折和失败,从不检查自己的缺点和过失,总是归咎于别人有意给自己破坏、捣乱所造成。这种人习惯于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诿给旁人,听不进任何批评意见,总感到受人欺负,别人对自己不忠实。对自己的配偶更是嫉妒、怀疑,不愿配偶与异性有任何交往,动辄审问,经常跟踪。
有的人还把许多无关的事情往自己身上引,如认为旁人谈话、咳嗽、吐痰等都是针对他而来的。若是他们认为受了“冤枉”或“委屈”,则会奔走四方,到处申诉,进行不懈的“斗争”。
二、分裂样人格障碍
这种人表现为退缩、孤独、沉默、隐匿、不爱交往;情绪缺乏和冷漠;不仅自己不能体验欢乐,对人亦缺乏温暖,爱好不多;过分敏感而且害羞、胆怯、怪癖,对表扬和批评均反应不良,未丧失认识现实的能力,但常表现孤立行为,趋向白日梦和内省性隐蔽;活动能力差,缺乏进取心。对人际关系采取不介入的态度;缺乏性兴趣;缺乏亲密和知心朋友。
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此类人的特征是经常发生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患者在儿童少年期(15岁以前)即见端倪,表现为品行障碍如离家外出,与人斗殴,伤害动物,毁坏他人财物,经常说谎、偷窃等。成人(18岁)以后出现不负责任的或违犯社会规范的行为。他们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吸取教训,无自知之明。
四、冲动性人格障碍(攻击性人格障碍)
冲动性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为情绪不稳定及缺乏冲动控制。暴力或威胁性行为的暴发很常见,在其他人加以批评时尤为如此。这类人常因微小的刺激而突然暴发非常强烈的愤怒和冲动,自己完全不能克制,其时可出现暴烈的攻击行为。这种突然出现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和平时是不一样的。他们在不发作时是正常的,对发作时所作所为感到懊悔,但不能防止再发。这种冲动发作也常因少量饮酒而引起。
五、表演性人格障碍(癔症性人格障碍)
这种人好感情用事,表面上显得热情而讨人喜欢,实际上情感肤浅、缺乏真诚、易变而幼稚,并且多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放纵,对区区小事反应过分强烈,有时无端发怒、闹脾气。这种人特别不耐寂寞,极力追求刺激,热衷于参与激动人心的场面,喜欢凑热闹,爱出风头。他们的要求格外多,依赖性强,总希望得到别人的照顾、注意和赞扬。这种人好幻想,暗示性强,有时其生活如同演戏一般。
六、强迫性人格障碍
这种人疑虑过多,自信不足,总有一种不安全感、不完善感和不确定感,因而导致处事死板固执,过分谨慎小心。凡事都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合乎礼仪,决不标新立异。由于对事事都追求尽善尽美和完整精确,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反复地检查核对,生怕出一星半点差错,“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同时,此类患者常主观、固执,显得专制,要求别人也要按照他的方式行事,且往往对他人做事不放心。
七、焦虑性人格障碍
这类人以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及自卑为主要特征。他们对外界的排斥极度敏感,由于害怕失败或失望而不敢与人交往或害怕新事物。因习惯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而产生回避行为。此类恐怖障碍可被认为是普遍性社交恐怖症的一种变异形式。抗焦虑药对患者只能产生不完全的或微弱的效应。
八、依赖性人格障碍
这类人以过分依赖为临床特征,他们缺乏主动性,遇事缺乏进取心,精力不足,自感能力欠缺。他们在生活的很多重大领域里都放弃了自己应尽的义务,并且让被依赖者的需求取代了自己的需求。他们缺少自信,对于照顾自己很没把握,经常把责任推给别人,以应对逆境;当与他人的亲密关系结束时,有被毁灭和无助的体验。
九、其他类型的人格障碍
包括边缘性人格障碍、自恋性人格障碍、抑郁性人格障碍等。
人格障碍的治疗非常困难,因为人格的形成需要很多年的时间,而且变化也很缓慢。药物的作用有其局限性。心理治疗对人格障碍是有益的,通过深入接触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人道主义和关心的态度对待他们,帮助他们认识个性的缺陷所在,进而指出个性是可以改变的,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改造自己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