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娜王妃是如何战胜神经性贪食症的?
想变性的男人大脑竟然与正常女性的大脑非常相似?
为什么自杀会传染?
如果怀疑自己患了抑郁症,该怎么辨别?
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感兴趣,那么快翻开这本有趣又有益的《变态心理学》吧。
本书是一部优秀的变态心理学教材,由该领域三位权威专家共同编著,且被美国众多大学采用。它清晰、有趣、可读性强,深受教师和学生喜爱,不但适合教学,也适合学生和心理健康从业者自学,更推荐每个关心自己和亲友的读者阅读。书中包含诸多完整的案例和名人的故事,读者可以从这些真实故事中感受到变态心理学与自己的生活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了解正常与异常的区别仅仅一线之间,并学会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或从心理异常中恢复。
相对于同类书,本书的特色如下
文字简单易懂,内容全面详细,编排生动活泼
本书写作风格顺畅灵活,易于阅读和消化,本科生或大众读者都可以轻易理解。完整案例、个案对比、证据检验、研究热点等各种栏目的编排使内容丰富、全面且活泼。
涵盖众多真实案例,帮助读者理解异常行为,增长人生智慧
本书通过丰富的临床资料,如插图、个案史以及个案自述,吸引学生更好地了解变态心理学,同时还能帮助他们掌握重要的概念。作者生动的描述使每个个案变得鲜活,让读者在阅读时引以为鉴、防微杜渐,在别人的故事里增长自己的智慧。
三位变态心理学权威专家心血之作,学术研究与临床实践达到完美结合
本书的三位作者均是变态心理学领域的权威专家,不但在学术上有深厚造诣,在教学和临床实践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本书所有个案均取材于作者的临床实践,结合扎实的理论叙述,使本书成为不可多得的学术研究与临床实践完美结合的教材。
作者简介 · · · · · ·
德博拉 C. 贝德尔
(Deborah C. Beidel)
中佛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和博士生项目主任,美国心理学协会认证委员会前主席。在中佛罗里达大学,她教授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变态心理学。
贝德尔教授是《焦虑障碍杂志》副主编,发表科学著作超过200篇。她多次获得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和孤独症基金会奖项,1990年,获得先进行为疗法协会的新研究者奖,2007年,获得美国心理学协会的Samuel M. Turner临床研究者奖。贝德尔教授因优秀的课堂教学曾两次荣获学生颁的优秀教学奖。1995年,她获颁医学院心理学家协会杰出教育家奖。
辛西娅 M. 布利克
(Cynthia M. Bulik)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医学院精神病学系进食障碍方向约旦特聘教授,及吉林斯全球公共卫生学院的营养学教授和UNC进食障碍项目主任。
作为受过训练的临床心理学家,布利克教授自1982年开始做进食障碍的研究与治疗,发表了超过300篇关于进食障碍的科研论文和章节,并写了《进食障碍:发现与治疗》等著作。她是美国首位被授予进食障碍方向的教授。她是进食障碍学会前主席,进食障碍联盟前副主席,《国际进食障碍杂志》前副主编。她获得了进食障碍联合研究奖、赫尔卡创新奖、进食障碍领导研究学会奖、普莱斯家族国家进食障碍协会研究奖等多个奖项。
梅琳达 A. 斯坦利
(Melinda A. Stanley)
贝勒医学院门宁格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系心理学部教授兼主任,曾任休斯顿得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精神病学教授以及心理学实习项目主任。
斯坦利教授的研究兴趣涉及老年人焦虑和抑郁障碍的认定与治疗。她是超过150篇科学著作的作者,包括期刊论文、图书。2008年,斯坦利博士获得中南部MIRECC卓越研究奖。2009年,她获得了MIRECC卓越研究教育奖。她获得了许多教学奖项,并担任5个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奖的导师。
译者序
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区别常常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就像在心理异常者身上可以找到正常心理成分一样,在心理正常者身上也可以找到异常心理因素,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二者还可以相互转化。人们之所以对《变态心理学》感兴趣,主要还是来自人们了解自身和他人进而完善自身的动机。
《变态心理学》课程一直是深受心理学和相关专业学生喜欢的课程之一。对于心理学和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可以学习变态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学习对异常行为进行评估与诊断的知识和方法;可以学习异常行为的表现及对各种精神障碍的区分与识别的知识和方法;可以学习异常行为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文化和发展因素对异常行为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对某种特定精神障碍的治疗方法有一个概括的了解。此外,本书有大量的真实案例就某种心理异常的形成、发展与治疗等做了描述,大家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引以为鉴、防微杜渐,也就是在别人的故事里增长自己的智慧。
大家在阅读本书时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即应避免出现“医学院学生综合征”。医学院学生综合征并非一个专业诊断,而是对一种现象的描述,指的是人们在学习某种障碍或疾病的时候往往会以为自己也患上了这种障碍或疾病。事实上,本书所涉及的很多心理异常表现在我们自己和亲友、熟人身上都可能偶尔以轻微的形式存在,但不能说这就是异常了。正如本书所提出的,心理诊断是个专业而且复杂的过程。个体的主诉不仅要符合心理异常的症状诊断和鉴别标准,还要满足病程标准,并且只有当这些问题引起了个体的痛苦和/或功能损害的时候,才能被诊断为某种精神障碍。医学院学生综合征的存在,更多还是因为对所学习的障碍或疾病了解不够造成的,因此避免的最好办法就是深入广泛地学习相关知识。
本书始终都在强调“科学家-实践者”模式,该模式于1948年美国心理学协会举办的“波尔德会议”上被首次确立。“科学家-实践者”模式的基本主张是:“将心理科学基础与应用相结合,心理学家应该既是科学家、学者,又是实践者。”[1]在本书中,该模式意味着心理学家在进行治疗时依据的是已有的科研成果,而进行科学研究时,要以对心理保健有引导和促进作用为原则来确定研究主题。心理学家所受的科学训练让他们能够在评估新理论、新疗法和新研究发现时很好地将事实从研究主张中区分出来。这个角度也允许心理学家将研究成果应用在许多不同的领域以发展出更全面的研究异常行为的模型。严格地应用科学视角于病理理论并检验所提及的理论背后的证据,可以阻止我们采用没有确切科学依据的解释(见第1章)。
在本书翻译之初,译者力争做到信、达、雅,在翻译过程中才知道做到这些谈何容易。现在看来,信和达算是基本做到了,而雅则实在不敢说。在这里,有几个翻译的问题需要让大家知道。其一,Abnormal Psychology根据惯例翻译成了“变态心理学”,除此之外,书中出现的其他“abnormal”及其各种词性都被翻译成了相应词性的“异常”。如abnormal behavior被翻译成了“异常行为”。其二,书中出现的mental disorder、psychological disorder及psychiatric disorder三个词汇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异,因此都被翻译成了“精神障碍”。其三,在本书中controlled group被翻译成了“对照组”,相应的controlled study被翻译成了“对照研究”,也有专业书将之分别翻译成“控制组”和“控制研究”。本书之所以这样翻译,是因为译者认为“对照”两字更能表达这种实验处理的目的。其四,将原书中experiment翻译成了“实验”,trial翻译成了“试验”。Stress除少数几处出于语感考量翻译成“压力”之外,其他地方都翻译成了“应激”。
本书的第2章和第14章由中科院心理所张文彩博士翻译,第11章和第12章由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师崔春华翻译,其余部分由我翻译并负责全书的逐字审校和定稿。感谢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研究生张冠男、李楠、李博、张飞翔、党一夫和本科生申悦、陈峙宇、李欣然同学,感谢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漆阳红同学,感谢远在德国工作的谢丹女士,是你们的帮助、支持和鼓励使我的翻译工作得以顺利展开和进行。本书大部分翻译工作是我在邯郸临漳带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完成的,感谢临漳县教育体育局和张村学区及张村中学的领导和老师们为我的翻译提供的各种方便和支持。感谢邯郸岳玉浦先生、刘暗明女士和杨霞女士,我在临漳期间你们就像后勤部长一样给我关心、理解和支持。最后,特别感谢本书的编辑赵艳君女士,感谢你的耐心、支持和鼓励,感谢你在我懈怠的时候给我力量并最终使本书得以顺利付梓。
由于译者水平所限,书中疏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方家学者批评指正。
袁立壮
2013年2月14日7:22
于石家庄春江花月问心斋
科学家-实践者模式
我们采用科学家-实践者模式是因为我们相信,变态心理学依赖于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知识。许多心理学家都在科学家-实践者模式下接受训练并在某种程度上在其专业工作中遵循这一方法。我们离不开这个模式。除了作为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的各级教师的角色外,我们都是活跃的临床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然而,科学家-实践者模式不仅意味着有多个角色,它更是指导心理学家进行各种活动的一种理念。熟悉这个模式的人都知道这句话:“科学家-实践者在他们的实践中会体现一种研究取向,在他们的研究中会体现一种对实践的关切”(Belar&Perry,1992)。这个理念反映了我们写作的指导原则,我们写作本书以强调科学和实践的结合多么紧密。因为我们是科学家-实践者,除了少数引文和报纸故事被用来突出特定点外,本书所有个案均取材于我们的临床实践。我们通过提供生动的临床描述尽力使每个个案变得鲜活。除了介绍每个话题前的临床材料以及自由贯穿每章的短篇临床描述外,每章结尾都有一个取材于我们临床实践的完整个案研究以再一次展现生物的、心理社会的和情绪因素的相互作用。当然,有关细节会改变,一些个案会以混合形式呈现,以保护在我们工作中将自己的生命故事分享给我们的那些人的隐私。
我们希望为学生提供比一大堆科学文献综述更多的东西,同时依然保持坚定的科学视角。我们认为,一大堆理性的科学探讨或过度通俗的写作方式都不能使学生彻底理解本书所涉及的精神障碍的本质。事实上,根据我们的经验,学生对好理解的、生动的内容反响积极,当内容明白易读时尤其如此。通过丰富的临床资料,如插图、个案史以及个案自述,我们希望为这些有时令人困惑和陌生的材料做一番装饰。我们希望这些例证能吸引学生在更好地了解变态心理学的同时还能帮助他们掌握到重要概念。因此,虽然本书代表了前沿科学,而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为这些精神障碍画一张“像”。不管是那些因为最初对变态行为的临床方面有兴趣而被书中话题所吸引的学生还是那些出于研究兴趣的学生,都将会因我们的这种写法而产生阅读兴趣。需要学生明白的是,理解变态行为的最好方式(我们相信是唯一方式)是科学与实践的无缝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