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社交恐惧症的原因

2021年12月15日 发表评论

造成社交恐惧症的原因

认知理论认为,恐惧症的患者总是高估所害怕情境和事物的危险性,过分担心某一消极事物将会发生。这一原理能对社交恐惧症作出很好的解释。

社交恐惧症患者往往持有关于自己和他人的负性信念,认为自己很难为别人所接受,认为别人内心对自己持批评态度,如“别人会讨厌我说的话”、“我总是说不好”,等等。正是这些信念使得社交恐惧症个体对于出现在别人身上预示不满的迹象(比如皱眉、打哈欠等),以及对于出现自己身上那些可能会让别人有不好印象的表现(比如发颤音、穿着有些不合适,或很明显的发抖)非常警觉(Barlow等,2004)。研究中也证实,社交恐惧症个体对社交中威胁性信号存在注意偏好(陈曦等,2004;钱铭怡等,2004;Asmundson & Stein, 1994)。注意力集中于这些威胁性信息的一个后果,就是会夸大这些负性信息的作用,比如一个几乎让人觉察不到的脸红,会认为是满脸通红而很尴尬。而对负性信息的注意和判断倾向,会干扰个体对于正常信息的加工。而且,干扰个体对正在进行的工作的认知加工,包括注意、编码加工和提取与当前任务相关的记忆,从而干扰个体正常的工作。

还有研究表明,社交恐惧症个体在激发焦虑的社交情境中,会形成关于他们自己的一些图像和记忆,这反映出他们对自己的过度注意。他们看自己就像别人从外部观察者的角度看他们自己,看自己在焦虑情境中的表现。但是他们对别人是如何看自己的观念常常是扭曲的(Barlow等,2004)。Spurr等(2002)指出,自我为焦点的注意是疾病长期存在的重要因素,因为它增加了对负性思维和感情的注意,干扰了人们的活动和操作,阻止个体观察到与他的恐惧不符的外部信息。

社交恐惧症个体还会揣度他人(观众)对自己的评判标准。观众的特点(比如重要性,是否妩媚动人)和情境的特点(比如正式还是非正式)会影响社交恐惧症个体投射到观众身上的对自己的评判标准。然后他们就会估计自己的表现与这个标准相差有多大。由于他们对自己的负性认知倾向,往往会认为自己的表现达不到这个标准,他们就觉得自己失败了,进一步可能会失去社会地位、工作机会等一系列后果。对未来的负性预测进而引发行为、认知和生理上的焦虑症状,这些症状会导致社交恐怖个体对自己的表现给予更加负性的评价,从而导致更高的焦虑,造成恶性循环。

总之,社交恐怖个体遇到他们所恐惧的情境时,他们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的独特方式,以及加工社交信息的独特特点,决定了焦虑产生和维持的过程。

在被评估的社交情境中,焦虑的产生和维持过程模型Leary则提出了自我推荐学说,以此来解释社交恐惧症。他认为,决定社交恐惧症的共同因素是动机,即想在别人心目中留下良好印象的动机。一个人只有当他希望在别人心目中造成某种特殊的印象,才可能会感到紧张不安甚至恐怖。假如不论别人对自己有什么看法,一概毫不在乎,就不会紧张害怕。决定动机的因素有两个,即处境和人格。处境是指交往的对象和情境的特征。如想和异性交朋友,对方愈是漂亮或有才华,动机就愈强烈,也就愈容易紧张不安。将要会见的人大权在握,会面将对自己的一生起关键作用,见面时也容易紧张。一般地说,第一次与人见面容易紧张,这是因为人们皆知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可见,抱着特定动机的某种处境往往是紧张和害怕的一个诱因。人格特性也决定一个人的动机。如果一个人倾向于控制别人对他的印象,或者特别爱面子,有完美主义倾向,那么这种人就容易患社交恐惧症。Leary的观点认为,人到了中年以后,社交恐惧症自行缓解,这是由于社交的特殊动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相应地减退。几乎所有患者都不会在父母面前感到恐惧,其原因也是缺乏社交动机之故(许又新,1993a)。

网上咨询/报名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来完成此表单。
填写户口本名字
能联系上你的电话
方便老师联系
你想了解什么问题?